死去元知万事空,百年之后如何处置自己的身后事,只求自己心安

温州故事大叔 2024-12-29 04:35:27

前几天,在头条里看到一位颇受我尊重的老哥写了一篇关于百年之后留不留骨灰的文章,发现评论区里讨论还是挺激烈的,我便写下了阴宅旺四代的留言。(链接)

毕竟是评论区的留言,我没办法对阴宅旺四代的观点展开论述,为了过把瘾,还是写篇文章细说自己的想法吧。

我自认为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我这位唯物主义者受乡土观念的熏陶,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成了变味的唯物主义者。死去元知万事空,这道理我懂,但是我还是想说说我的家族故事。

我的爷爷出生在飞云江南岸的一个村庄里,因为一直体弱多病,无法下地干农活。最后在曾祖父的帮助下,到飞云江对岸驿道上的路亭里摆了一个草药摊。

这座路亭位于泰顺至温州古时交通官道上,南通泰顺、平阳、北往大峃(音xue,只用于地名。)、瑞安、温州。路亭共五开间,当中两间为五显殿,次间砌有灶台,用于烧茶水,外廊设有鸭颈椅,可供挑夫和行人休憩。爷爷奶奶就在路亭里免费给行人烧茶水,换来在路亭的居住权。在这个简易的路亭里,爷爷奶奶共养育了八个儿子,一个女儿。

六十多年前,爷爷离开了我们,落叶归根,我们把爷爷埋葬在他出生村子旁边的一座山坳里。四十多年后,奶奶也离开了我们,我们把奶奶埋葬在爷爷的旁边。在那座山坳里,已经埋葬了我的好几代先祖。

爷爷奶奶的子嗣众多,到了第五代已有近百位,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几位远在境外。可是每到清明,我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扫墓。清明的日子,也就成了我们这些晚辈团聚的日子,每次相聚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年清明的相聚让我们后代之间保持着很深的情谊。听女儿说,现在第五代也建了微信群,时不时地还会有一些聚会。

我不知道我们家族传承下来的集体扫墓习惯是不是与阴宅旺四代的说法有关,但是我们埋在地下先人如果能得知,多年以后,后代依然被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牢牢地维系在一起,一定会感到欣慰的。然而亲情血脉的联系与清明的扫墓是分不开的。

我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奇妙的地方,创造了两个团圆的节日。在长辈健在时,后人要从四面八方赶来,团圆在一起过春节。长辈逝去之后,到了清明,后人也要从四面八方赶来扫墓,再次团聚在一起。

虽然火葬制度实行之后,留下的东西从分子结构来讲都是一样的,但是先人言传身教留下来的思想与精神也能一烧而尽吗?我看未必。对于后人来讲,每个人身上都已经打上了家族传承的烙印。那些刻在后人骨子里的思想,并不会随着先人的逝去而被我们抛弃,反而随着清明的祭拜一次又一次地复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的堂兄弟,大部分都已经年过半百。这个年龄在农村,多半要开始给自己寻阴宅了。年长的堂哥不是在北岸的村庄给自己找了风水宝地,就在南岸的故土给自己找块墓地,希望能埋在先人旁边。他们也会问起我想法。虽然我只有一位女儿,她大概率不会回到温州生活。原本我以为给自己找块墓地,会让女儿增添许多麻烦。不管以后她在哪个城市生活,每年清明都要去距温州一百多公里的村庄里扫墓,终归是件麻烦事。

但是转念一想,因为清明节的扫墓,她便有了与她堂兄妹联系的机会。虽然她是独生子女,但是这份血缘亲情让她在人世间不会感到孤独。这也许这是我留给她最后的念想吧。

自己的百年身后事,无论怎么处置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自己觉得心安就好。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