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至,温州有一种吃了就能长大一岁的裹粉汤圆,你们尝过了吗?

温州故事大叔 2024-12-23 17:26:39

看着窗外黄灿灿的银杏叶在风中舞动,时不时地飘落几张,猛得想起,此时北方的银杏树应该只剩光秃秃的枝杈,黄灿灿的银杏叶早已不见了踪影。

昨天是冬至,冬至在温州是个重要的节日,与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一起被称为“望节”。所谓的“望节”,不仅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礼物和红包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外甥也要大包小包的拎着去“望”舅舅。

都说冬至大如年,而在温州有不一样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是冬至如过年。在温州长大的孩子,应该都听长辈说过:吃过冬至汤圆,就长大一岁了。因此,冬至之后,当旁人问起孩子的岁数,都会加上一岁。

与北方不同,新年过后的元宵节,在温州压根就不是一个节日。以前不管是出门的手艺人还是生意人,为了讨个好彩头,喜欢在农历逢3、6、9的日子出门。而现在勤快的温州人通常在大年初九就开工干活了。

如果谁家的孩子,留在家里过了元宵才出门,那不是懒就是穷,估计连媳妇都娶不到。

冬至时分,温州最忙的农活就是收番薯、晒番薯丝了。温州人均耕地稀少,番薯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山里村民的主食。忙过冬至,田里的庄稼都已经收割完了,也就没了农活。但是由于西北风带来干燥的空气和晴朗的天气,非常适合晾晒年货。因此,在冬至前后,临近春节,大家都会准备一些年货过年。在温州最常见的年货就是海产品(海鳗干、虾干、乌贼干)和一些酱油腌制过的肉类(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

可以说过了冬至,所有的人都是为准备过年在忙碌,所有忙碌都是为了过年。这也难怪温州人会有过了冬至就长一岁的说法。

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在温州这地方,不仅方言三里不同调,五里不同音,许多节日民俗也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同样的冬至汤圆也是有区别的。

在温州,虽说冬至吃的是汤圆,但是在冬至那天吃的汤圆要比平日里多一道工序,汤圆煮熟之后要在豆粉里滚一下,滚成“裹粉汤圆”。

裹粉汤圆用的豆粉就是将炒熟的黄豆磨成粉,再加入红糖、芝麻。用的汤圆就是普通的汤圆,除了肉馅的就是麻心汤圆。只是用来裹粉的汤圆通常选择甜口的。在市区一带,用糯米粉做的无馅汤圆在豆粉滚过以后,就叫“麻糍”。

在我的家乡文成,一座离温州市区一百公里的小县城里,那里的裹粉汤圆又不一样了。文成的裹粉汤圆个要大,比起普通的汤圆要大上一号,应该是市区汤圆的XXXL型的。文成的裹粉汤圆通常只有一种馅,就是花生馅。将花生仁炒熟捣成小碎粒,加入红糖、芝麻与蜂蜜,有的还会加入捣碎的核桃肉,这就做成了味道香甜的汤圆馅料。

冬至这样的节日,最开心的还是家里的孩子。大人们在忙着准备民俗小吃,而小孩子只需围着边上转,坐等吃的美食上桌。

记忆中,冬至前一天,母亲都会事先磨好糯米粉,做好馅料,再备好黄豆粉。

到了冬至的早上,母亲就早早地起床,一边烧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开水,一边在一旁做汤圆。母亲的手很巧,做起汤圆飞快,和糯米粉,盘条,切块,嵌馅,搓圆,一气呵成。往往一大锅水烧开的时候,母亲已经在桌上整齐地摆好了一排排搓好的汤圆。

刚下锅的汤圆,每一个都沉入锅底,但是不须一会儿,雪白的汤圆便一个个地从锅底浮了上来。这时,母亲在竹匾上铺上一层黄豆粉,汤圆捞起来之后,就直接放铺着黄豆粉的竹匾上。只见母亲双手端着竹匾,只需轻轻地一阵晃动,雪白的汤圆在黄褐色的黄豆粉里翻滚了起来,顷刻间就裹满了黄豆粉。

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的伸手抓来一个,张口就咬,一不注意就被溢出的馅料烫了一嘴。

转眼间,自己的两鬓都开始斑白了,母亲更是日渐衰老。母亲冬至清晨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渐渐模糊,可那香甜软糯的裹粉汤圆的味道却始终萦绕在心头,成为了我对故乡最眷恋的回忆。离开温州的那几年,冬至的裹粉汤圆是我最想吃的温州特产。(特意问了豆包,只有在东南沿海一带少数地方有吃裹粉汤圆的习俗。)

只是现如今,市场上,裹粉汤圆的材料一应俱全,很容易就能买到黄豆粉和汤圆,制作裹粉汤圆再也无需以前的那样繁琐,让冬至的民俗味日益减少。这也应该是商业化对民俗活动的冲击吧!

#头条开新年#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