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有“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生动比喻。但历史也告诉人们,一个人在这个大舞台上所扮演的多种角色,并不是真像演员一样,根据自己演技的优势而选择的。有时你很想演一位英雄人物,但客观上非强迫你扮演一个“草民”不可,而当你不想扮演豪杰时,一些人又非给你造成一个扮演好汉的机会。
叶剑英,这位中国著名的元帅,在他的一生中,在扮演了许多角色之后,连他自己也未曾想到,在他的晚年,竟然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又出色地扮演了一个好像已经脱俗超凡的渔翁角色……
配图|叶剑英
昆明湖上,多了一个钓鱼翁叶剑英第一次到达北京是在1946年。当时,为了实现国内和平,叶剑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来到了当时由国民党控制的北京城。
在工作之余,叶剑英经常出入颐和园、北京大学、香山等处。他对颐和园迷人的湖光山色和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体极为欣赏。他认为,颐和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尽快回到人民手中,为全体人民造福。后来他又领导了和平解放北京的谈判工作,并把他的指挥部设在了颐和园。
北京和平解放后,叶帅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京市市长。由于他大刀阔斧的日夜工作,使北京的秩序很快得到了治理,为中央各部门在北京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为了把在他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颐和园管好,他曾以市长的名义发布通知,专门成立了颐和园管理委员会,从而使这座皇家园林的管理工作,开始步入正规。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叶剑英或是陪客人或是自己曾多次到颐和园。由于他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随着对颐和园价值的更多了解,顾和园在叶帅心目中的份量也就愈来愈重。但是,他以渔翁的身份出现在昆明湖上,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导演的戏剧最紧张最精彩一段岁月,则是在1975年以后,特别是1976年。
配图|叶剑英
这一年的1月8日,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3月8日,吉林地区降落了一场罕见的陨石雨,最大的一块为1770公斤,成为世界奇闻。7月6日,有“红军之父”称誉的朱德委员长撒手而去。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其死亡人数超过举世震惊的东京大地震2.4倍。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又停止了呼吸。所有这一连串的大事,对中华大地的震动和冲击既非常突然,又异常强烈。尤其是领导几亿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排头兵,在同一年离开了这支队伍,在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上,确实使亿万中国人民难以承受。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被毛泽东誉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在这个多事之秋的年代为什么总是在昆明湖岸边扮演一副渔翁的角色呢?这位渔翁究竟想钓到什么样的“大鱼”呢?他是不是又像曾经导演和平解放北京一样,又在导演一场新的剧目呢?对于这个渔翁的内情,当时的人们难以了解底细,只能进行种种猜测而已。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曾向全国发了一个文件,由于编号是一,人们习惯称它为这一年的一号文件。这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是:“经伟大领袖毛泽东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在这个文件里,还有另外一个通知:“在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从此以后,叶帅就以半休息状态,摆出了一副渔翁的神态,在昆明湖上消磨时光。
难道叶剑英真的是身体有病不能工作了吗?如果不是,中央为什么要发这样一个通知呢?
配图|邓小平、叶剑英
叶剑英之所以选择颐和园作为他的渔翁生活,而不是选择别处,人们只能从他和颐和园的特殊关系中去找原因。
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共产党的最高统帅部,曾委派叶剑英为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的负责人之一。由于他在担任共产党代表期间,曾和国民党、美国代表一起参加调停处工作,在北京接触了不少国民党方面的官员,对北京的情况也比较熟悉,中共中央争取和平解放北京的重任就自然落到叶帅肩上。
当颐和园在北京解放前夕首先被解放军占领后,叶剑英立即把他的前线指挥部,设在了颐和园昆明湖的一个小岛上,以此为落脚点与当时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党中央进行联系。
这个小岛四面环水,与陆地只有一桥相通,既便于安全警卫,又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为叶剑英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地。叶帅在这个小岛上,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充分展示了他满腹经纶的才干。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叶剑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上对北京城重兵压境,摆出一副欲与敌人决战的架势,而暗里却对固守在北京城里的傅作义将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心战。他多次派人从中国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向傅作义将军陈述利害。最终使傅作义统帅的50万大军放下武器,使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都免受了战火浩劫,在中外战争史上留下了非常光彩的一页。
配图|毛泽东
1949年3月24日,当在河北省西柏坡的毛泽东得知北京和平解放的消息后,曾兴奋地挥着手对当时在场的中央负责同志说:“走了,咱们进京赶考去了。”
毛泽东先乘一辆吉普车到达北京南边距京城约百公里的涿县,然后改乘火车到达清华园站,下火车后驻进了颐和园。
叶剑英得知毛泽东等将从西柏坡来京时,专程赶到涿县迎接。他见到毛泽东后高兴地说:“北京所有的古迹名胜都保下来了,没有遭到任何破坏,这是一大奇迹。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国都、大城市不是攻打不下来被迫退兵,就是强行攻占。和平解放,在战争史上几乎是没有的。”
毛泽东听后也笑着说:“是啊!战争史上是见不到的,咱们今天就见到了。”
如果把这一时期叶帅在颐和园的活动,也比作一个渔翁的话,那他在这个小岛上钓到的这条“鱼”,其份量实在是太重太大了。很难想象,几十年后,在他身处逆境百感交集的形势下,他又是怀着怎样一种对颐和园的特殊感情,手持钓杆,以渔翁的形象出现在昆明湖上的。
配图|叶剑英
昆明湖垂钓,叶剑英接来了王洪文一天中午,叶帅对他平时总称呼“马头”的警卫参谋说:“马头!拿上鱼杆,准备车子,出去!”
警卫参谋听后马上去准备。他心里知道叶帅要到哪里去,不用问,准是颐和园的昆明湖。因为这段时间,叶帅除了在家以外,出去就是到昆明湖钓鱼,一坐就是很长时间,直到天黑才收杆。他根据以往的经验,今天又作了很晚才回来的准备。
叶剑英在颐和园钓鱼,一般都在两个地方。一处在西堤以西的一个岛上,这里环境清幽,树多林密,岸边长满了芦苇,水中生长的各种水花,在阳光照射下展示着不同的颜色。在此垂钓,不仅充满了野趣,而且,万寿山的全部景色也尽收眼底。另一处是在大湖以外的一片水池里,这里环境虽不如那个小岛上清幽别致,但由于这里鱼群的密度较大,鱼上钩的机会也就多。随从人员想,叶帅今天去颐和园钓鱼,可能又是去那个小岛。但是,出乎他的所料,车子直接开到了那个小池边。叶帅下车后,工作人员领他走到一个钓位,打开鱼杆,上上鱼饵,将钩甩向池中。叶帅安祥的坐在那里,手扶钓杆,两眼凝视,摆出了一副老渔翁悠然自得的神态。
配图|叶剑英
这个水池里的鱼群,确实密度较大,水又不太深,下钩后不一会就见鱼漂上下抖动,当鱼漂大动作迅速向下沉时,只见叶帅轻轻一甩,一条一斤多的草鱼即钩出水面,成了叶帅的囊中之物。之后,他又将重新挂上饵料的鱼钩甩出去,不一会,鱼漂又在上下抖动,但是,叶帅这次没有提杆,只是看了看表,然后不慌不忙的站起来,向跟随他来的人说:“马头,准备车子,跟我走!”
人们不知道叶帅为什么刚钓了一会就放下鱼杆开车走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呢?但是,没有过多久,只见叶帅乘坐的汽车又回来了。当几辆车上的人下来后人们才看清楚,原来是叶帅接王洪文来了。
这些人在颐和园钓鱼,曾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虽然都是在一个池子里钓鱼,但相互之间要离的远远的,他们之间既很少说话,又互不干扰。今天,叶帅和王洪文下车后,又是各自找了一个互不干扰的位置,把鱼杆甩出后,都开始平静的坐在那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戏剧性场面。一老一少,一南一北;一个神采奕奕,一个精神焕发。
可是,不知道是鱼通人性还是钓鱼者的精神不专注,那一次,渔翁也好,跳梁小丑也罢,谁都没能钓到像样的大鱼,双方都怀着一种欲速则不达的心情,结束了这场特殊的水边较量。
配图|叶剑英
“一生唯谨慎”的叶帅,竟在昆明湖上惊险落水“马头,准备车子,走,去颐和园!”
又是去颐和园。那一段时间,人们几乎是每隔一两天,就能在昆明湖岸边见到这位渔翁的身影。他稳稳地坐在那里,一根长长的钓杆从他面前向水中伸出,他有时两眼凝视,有时闭目沉思。这时,在他的脑子里对于那件事,已经有了初步的蓝图。
“找条船,咱们到湖中心去钓。”
这位渔翁今天不知为什么,突然提出要到西堤以西的那个湖中心去甩杆,使在场的人们很有些奇怪。因为这个湖的水位较深,人们担心不安全,都不愿意让他去。但是,了解他性格的人都知道,叶帅提出来要去的地方是很难改变的。
叶帅乘坐的这只船是昆明湖上一种很小的船,只适合两三人乘坐。为了减轻船的载重,同时又保证气氛安静,向湖中心划去的船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叶帅,另一个是船工。小船离岸后,开始缓慢的向湖中漂游。跟随叶帅一起来的工作人员,两眼看着离他们越来越远的小船,心中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一样七上八下,他们一会互相看看对方的脸色,一会在岸边不停的来回走动。他们共同的心愿,都是希望这只船能尽快的安全返回。
配图|叶剑英、朱德
这只船在一个适当的位置停下后,叶帅开始甩杆了。此时,整个湖面风平浪静。西边的玉泉山,东边的万寿山,蓝天和白云,在湖里出现了美丽的倒影,像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他使人迷恋,又使人陶醉。船上的叶帅和那位船工,都被这迷人的景色所吸引。
就在这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叶帅坐的椅子突然失去平衡,他那沉重的躯体,随着已失去平衡的椅子的方向一头栽入这个两米多深的湖中。正在岸上全神贯注的人们,像被惊雷轰了一样,一下子全懵了。这只船此时离岸约一百米,岸上的人想救援根本来不及,所有人的心脏被这突发事件急的都要爆炸了。幸亏那位水性好的船工,在叶帅的身体刚刚落水后,他也扔下船桨,跳入水中,立即用双手把叶帅拖出水面,向小船慢慢靠近。这时从岸上跳入水中救援的人也接近了船身,协助船工小心地把叶帅扶上船,很快将这只船划到岸边,搀扶叶帅上岸离去。
被毛泽东誉为“一生唯谨慎”的叶帅,是什么原因使他在昆明湖上出事故而险些丧生呢?
配图|昆明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们所熟知的“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正说明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
而对于叶帅在昆明湖上落水却大难不死,究竟是祸还是福?当时人们确实难以预料。但是,此事对这位渔翁来讲,肯定产生了某些积极作用,提醒他接下来将是一场非常惊险的战斗,不仅有危险还可能有牺牲,促使他百倍警惕,反复推敲制敌方案,一定要有绝对的把握,做到万无一失。
事实证明,1976年10月6日晚,在中南海怀仁堂,由党中央直接指挥的,粉碎“四人帮”的重大举动,既没放一枪一弹,也没有惊动干军万马,而是惊险巧妙地、圆满周到地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较量,确实做到了万无一失。
满目青山夕照明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在颐和园已很少能见到这位渔翁的身影了,那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祖国,经过十年的风雨,如今百废待兴,急需要进行彻底的治理。叶帅又像他1949年担任北京市长治理战后的北京城一样,又全力以赴地去治理这个华夏之邦了,他已没有闲暇时间在昆明湖甩杆垂钓了。历尽沧桑的昆明湖,好像当时的全国人民人心思定一样,在经过一场大的震动之后,也开始了暂短的休息,显得格外平静。
配图|叶剑英
从1978年之后,我们的国家经过初步治理,各项工作已初见成效,国家安定了,人民安心了,而这时,人们在昆明湖那个树多林密的小岛上又发现了这位渔翁的身影。
在叶帅过八十岁生日时,国内外一些朋友为祝贺他八十寿辰,曾称赞他对中国革命的不朽功勋。但是,这位以社稷为重的老帅,却以“八十抒怀”的七律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在这首诗里,叶帅把功劳和荣誉,让给了集体和其它人。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和那些伟大的创业者相比,实在是有些惭愧,不值得一提。此诗的格调之高,充分展示了这位老革命家崇高的精神情操。
配图|叶剑英
1978年以后在昆明湖岸边再现的这位老渔翁,正是以“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情怀,来欣赏顾和园的明媚湖山,来展望华夏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叶帅乃诸神也!
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说了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