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危机警示,看得见的机遇才叫未来

寄翠谈商业 2024-03-27 00:17:20

作者简介:原海军外交系统老兵,现中国500强社畜,浙大金融学在职研究生。

秋雨战歌 作品

前两天刚写完乌东危机,那边就乱得理不清了。

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个州是苏联时期最靓的仔,当时的工业重镇,曾经非常辉煌。

新闻里经常说的顿巴斯地区,实际上是顿涅茨克煤炭盆地的通俗叫法,它涵盖了顿涅茨克州的中部、北部和卢甘斯克州的南部,还有一部分是俄罗斯的罗斯托夫州、俄罗涅日州地盘也在这个地区。想要单独区分是很困难的。

如果不先解释一下,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乌东地区、顿巴斯地区到底是什么关系,第聂伯河东面的土地就叫乌东地区,和俄罗斯接壤;这里再具体一点的铁锈地带就是顿巴斯地区。

顿涅茨克州现在人口大约223万人,是非常著名的煤炭城,拥有开采量超过100亿吨的超大煤矿,号称是欧洲第四大煤矿,还盛产钢铁、电力和纺织,轻工业、重工业加起来就占了当地GDP的80%,世界闻名的亚速钢厂、伊里查钢厂就在这个地方,在苏联时代相当牛;

而卢甘斯克人口大安市约150万人,也是搞重工业的,生产各种柴油、电力机车和动车组,曾经是苏联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内燃机车制造基地。

乌东地区是当时大量俄罗斯人响应号召去乌东地区搞工业和矿业。

苏联解体后,最靓的仔归乌克兰,刚开始几年也还好,后来架不住那帮买办瞎折腾,从2014年的“橙色”革命开始,大部分工业败落了,只留下煤炭、精制钢、生铁、焦炭一些产业作为俄罗斯的工业产业链一环还在运作。

这两个州的共同点是大部分人都讲俄语,通行货币用俄罗斯卢布,工业制品都销往俄罗斯,其他的重工业慢慢萎缩了。

乌克兰政府的治理能力,这几十年都是有目共睹的,欧洲44个国家里,倒数第一,经济成绩烂得“亮”瞎眼,全是西方买办,能卖的都卖,能砸的都砸,谁上台都穷折腾那点家底儿,心思根本不在国家治理上,曾经雄厚的工业家底早被挥霍殆尽,基本没啥发展机遇可以突破一下。

往日的荣耀和伤心的处境叠加在一起,顿、卢这俩难兄难弟一肚子悲愤,根本不鸟乌克兰政府,所以乌东地区从2014年开始一直不太稳定。

局势动荡以后,欧洲人的安稳日子必然大受影响,欧元贬值,能源大涨,北溪2号通气就得搁置了;受益最大的是美国,只要欧洲足够乱,他们就能离岸操控欧洲的国运,欧元就没有挑战美元的实力。

一想到油价可能还要再涨,我就头疼,以后省着点用车。

没有稳定压倒一切,哪来的发展?这句话适用任何国家。

为了理解稳定的重要性,我先放一张图,看看新世纪以来,当危机发生时,它对美国就业率的破坏有多大。

远的不说,就重点看一下这两年新冠疫情对美国社会影响,冲击的破坏力巨大,很多在美制造业损失惨重,生产计划没法按时完成,要不然马斯克也不会急得骂娘。新冠疫情对美国很多行业破坏性是永久性的,这是美国人自己总结出来的,这就是放任病毒肆虐、一味追求个人自由主义的代价。

这几天看了几个美国人写的产业报告,感觉挺有意思的,由于2021年的很多统计数据还没完成,引用比较多的是2020年的完整数据,这完全没问题,趋势都是连贯的。所以就结合乌克兰的局势,简单闲聊一下,发展机遇搞好了就是国运,搞不好就是欧洲“溃疡”乌克兰,其他的各抒己见。

先说说和钱,也就是个人就学就业相关的事情。

年前年后的这几个月,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这也正常,国外的消费都比国内还疲软,为了提振经济增长,见效快的政策有很多,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它比美国滥发货币放水要高明很多。

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央行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钱本来就在银行的账户里站岗,只要释放这些存量,就可以很快增加流动性。当然了,个人就不要想着多搞点房贷,多数资金是定向的,一般贷给高端制造业、环保科技项目比较多,还有中小企业。

这几年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制造业才是终极追求,它带动的是稳定就业,有收入才能增加消费,只有制造业才有造血功能。

各地都有比较大的税收、人才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在争抢高端制造业落地方面,是很舍得下大力气的。事实上,这两年的制造业资本支出也在回升,汇丰银行做过一个调查,说这两年制造业投资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说明还是有利可图的,可持续的有限利润才是发展常态。

在这个微利时代,不亏就是赢,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2022年的通胀率预计保持在3%的水平,物价基本不太会大涨,除非原材料的波动剧烈,主要是考虑到西方国家在疫情面前躺平了,国际间的利益冲突也在增加,这种情况必定拖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阻碍消费复苏,这都会打击商业情绪。

不管怎么评价房价,地产行业的确带动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它和基础设施的繁荣相辅相成,中国在1995年的住房拥有率是47%,现在是80%多,而且40%的家庭拥有至少2套以上;人均居住面积也翻了一番,达到40平方米。

这两项指标都高于美日韩、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现在投资正在逐步转移到制造业、科技和环保产业,房地产市场不太可能再有大涨幅的机会。

任何商品的涨跌都有个临界点,不可能一直涨上去,如果折价抛售的人比买房的人多,除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说明多数人开始考虑落袋为安,大家自己掂量。

从1997年开始,房地产的年平均投资增长率是18.2%,是同期GDP的1.6倍,房地产投资总量占GDP的10%,占固定资产投资25%,也就是说,我们把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向房子,这个比例比八十年代日本房地产最疯狂的时期还高!这是风险的极限。

但这并不是说房地产投资会崩溃,每年还有几百万村民搬到城镇,而且还有主城区旧改的库存需求,这些都能稳定房价,只是这些变化的成本比较高,进展是缓慢的,房价会相对平稳,需求会消化库存。

相对应的是,大基建的黄金十年接近尾声,今后也会放缓,大拆大建的项目将会少很多。这些都有可能导致2022年对大宗商品、建筑材料的需求减少。

在国家对新基建的政策引导下,围绕5G产业和IT基础投资会发力,对科技公司来说是难得的时代机遇。

中国制造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靠什么?靠人才堆出来的。

中国每年有900多万大学毕业生,比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加起来的还多,另外每年还会培养出500万职校技工,这些是中国向高科技制造业冲锋的有力支撑。

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一直在上升,是世界前15名中唯一的新兴市场。

科技研发创新就是靠越来越多的科技从业者堆积起来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成绩也非常亮眼,专利申请数量、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赶上美国。

中国的专利申请和应用情况与发达国家对比

2020年中国的中高科技行业占制造业总量的45%,依照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工业升级步骤,到2030年预计会突破60%,这部分的转变会抵消房地产、基建投资的放缓。

更重要的是,资本将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制造行业,推动生产率的增长。

因为,日韩的工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想要攀登全球价值链,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科技研发创新是唯一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发力高端制造业,在冲击人均GDP2万美元大关时,就有可能失败,像阿根廷、巴西这样从发达国家退回到第三世界就太惨了。

2021年5月,浙江开始响应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倡议后,美国人对这个事情很感兴趣,他们理解不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它可以推动产生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这个和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太不一样了,给他们一点时间慢慢消化。

浙江被选为共同致富示范区不是巧合。它是长三角经济区一个富裕的省份,改开的弄潮儿,轻工业和科技产业发育得比较全面。去年人均GDP达到11.39万元,位列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后面第五名。还是最活跃的创业中心,在成功的传统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批科技企业,促进了浙江经济的数字化和产业升级。

另一个指标是,浙江的城乡收入比是1.96:1,而全国水平是2.56:1,是中国城乡收入比最低的省份之一,收入相对均衡,非常适合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越努力的人,越有挣钱的机会。

再说一下教育和研发投入方面的情况。

中国搞了几十年的研发和高等教育投入,正在出成效,科研论文出版和专利申请数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研发支出与发达国家相当

每年有400多万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数量超过美日韩德英五个国家的总和。在22个工程领域的全球学术排名中,超过一半都是中国大学,已经成为全球工程基础研究的领先者。

但在科学基础研究方面还很落后,比如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领域,中国的全球大学排名,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洲。

在基础研究的大学排名100强中,欧洲是40-50%,美国是30-40%,中国还不到10%,科研是技术进步的基础,中国在技术和创新能力还有很多路要赶。

中国占全球研发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仅次于美国

十四五规划提出,集中力量提高中国的科研能力,扩大国家实验室,提高STEM博士和博士后项目的质量,为科学家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水,加强本土科学研究;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合作。

我们正在推动和欧盟、日韩、东盟等发达国家地区达成更多的贸易和投资协议,开放更多的自贸区,这些都是重塑全球供应链,推进中国迈向高端制造业的良策。

我再讲讲人口增长的问题,很多人担心人口规模很快就会达到峰值,担心劳动力萎缩和老龄化的问题。

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对生产力来说,科技的进步也在改变制造业,很多繁重、危险的岗位正在被机器取代,或者从业者的部分技能、人工操作步骤被机器扩充,就像一个穿上仿生骨骼的士兵,扛着200斤的装备狂奔,这在十年前都没法想象。

生产率的提升足以抵消劳动力萎缩,反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2020年的人口普查发现,中国新生儿出生率只有0.85%,是历史新低。比2010年普查时增加了7200万人,也就是说过去十年里,人口复合增长率只有0.5%,这些数据还证实了老龄化的趋势。

这些都不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负面影响,它被夸大了。

因为,劳动力变得越来越聪明,生产力更高,他的生产价值也不是十年前的劳动力能比的。而且,2020年时中国就有2.18亿人拥有大学文凭,包括接受过更高的教育水平,比2010年增加了73%,说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创了历史新高,超过40%的学生专业集中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培养出庞大的工程师群体,这支撑起中国科研创新的发展。

更聪明的劳动力能够抵消劳动力规模的萎缩,所以说,根本不需要担心人口减少的问题,让劳动力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重点。

在工业体系的发展中,中国只有21%的制造业增加值是由数字化驱动的,机械智能化的应用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33%的平均水平。工业机器人密度只有韩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还有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巨大潜力。

今天不打算讲得特别多,从收入、教育、人口结构三个方面简单聊一下,虎年的生存机遇应该还是集中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方向为主。

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能,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在我们冲击人均GDP2万美元的路上,聪明的STEM劳动力是中坚力量。

《秋雨战歌》原创,抄袭必究,图片源于网络。

英雄,点个“在看”

0 阅读:0

寄翠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