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75年的冬天说起。那一年,我们部队在辽东双井沟的黑石靶场进行冬季训练。凛冬的双井沟,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地里的冻土都裂开了口子。靶场虽然简陋,但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安置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士兵。村里没有兵营,只能分散借宿在老乡家。部队有规定,不能白吃白住,每天都要付租金,不能让老乡吃亏。这看似简单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难题:如何在不增加老乡负担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住宿问题?思考点一:如果您是当时的连长,会如何安排士兵的住宿,既能保证士兵的休息,又不给老乡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
我们连队被安排住在村民家中,我和几个战友被分配到一位姓马的大姐家。马大姐四十来岁,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两个孩子,一个十二三岁叫二魁,一个不到十岁叫小柱。她家境贫寒,土炕裂了缝,被褥打着补丁,碗柜里也看不到几个像样的碗。可即便如此,马大姐依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烧热了炕,让我们住下。部队每天支付的租金,相较于我们带来的“额外负担”,显得杯水车薪。马大姐不仅要安置我们住宿,每天训练回来还要给我们烧热水洗脚,做热腾腾的饭菜,用她微薄的收入支撑着额外的开销。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但也让我们感到不安。我们意识到,长此以往,马大姐一家会更加困难。Tips: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也要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尽量将双方的付出和收获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为了减轻马大姐的负担,我们决定主动帮忙干活。每天训练回来,我们就帮她劈柴、扫院子,还教她的两个儿子认字写字。二魁对学习非常认真,对当兵也充满了向往。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相处,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畅想未来。部队偶尔会改善伙食,比如包一顿羊肉饺子。我都会偷偷带一些给马大姐一家,但他们总是推辞,说舍不得吃,要留给孩子们。看到他们窘迫的生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思考点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显珍贵。你认为是什么维系着我们和马大姐一家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村里人在议论马大姐家还没交粮税的事。我这才意识到,马大姐一家不仅生活拮据,还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在那个年代,欠粮税可不是小事,可能会被收走仅剩的口粮。我心急如焚,找到连长说明了情况,希望连队能提供一些帮助。起初连长有些犹豫,毕竟部队的粮食也不宽裕。但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连长最终同意帮忙。第二天,连队送来了一袋苞米和两袋土豆。马大姐坚决不肯收,认为这是公家的东西,不能拿。我灵机一动,说这是我这个“儿子”孝敬她的,她才勉强收下。Tips: 有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转眼间,训练结束,我们要离开双井沟了。告别的那天,马大姐拉着我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她说:“小李啊,这辈子能认识你们这些兵娃娃,是我的福气!你是我儿子,以后可得常回来看我啊!” 二魁也眼圈红红的,拉着我的手问我:“哥哥,你走了还回来吗?” 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百感交集。思考点三:分别的场景总是让人伤感,你认为分别的意义是什么?是结束,还是新的开始?
退伍后,我回到家乡务农,但从未忘记马大姐一家。每年过年,我都会托人捎些东西给他们。后来,我攒了些钱,特意买了火车票,再次回到双井沟。此时的双井沟早已不是当年模样,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瓦房,马大姐家也盖了新房。她看到我时,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泪花。我将带来的腊肉和辣椒粉递给她,她笑着说:“我这儿子没白认,真有良心!”那一刻,所有的回忆涌上心头,75年的冬天,大雪纷飞的双井沟,马大姐一家温暖的土炕,还有那句“你是我儿子”,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行动指南:真正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连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也成就自己。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比物质更能温暖人心,也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