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加强铁路军民联合,港媒发现不寻常迹象。
近日,有港媒报道称,中国陆军与国内铁路部门展开了一次重大军民联合磋商。两大单位表示会齐心协力,优化铁路领域的军事运输程序,确保军事物资能够按时顺利抵达指定位置。
会议还提出了多项重大举措,其中涉及军民联合的有:优化相关工作机制,提高跨军地统筹协调水平。
以及完善涉军决策议事协调体制机制,健全国防建设军事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完善军地标准化工作统筹机制,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快速高效转化为先进战斗力。
显然,在解放军的军事建设工作愈发完善,战斗力与日俱增的今天。部队并没有在取得亮眼成绩后就停下改革的步伐,而是进一步对现有作战体系进行优化。
只是和之前重点改进、提升作战单位不同,解放军这次将精力重点放在了战略级的后勤网络上。
为什么说是战略级呢?因为在经过了多年建设后,解放军自己的联勤保障部队已经有能力负担起解放军在境内的任意一场战役级军事行动。
这一点从解放军组织的各种大规模实战演习中就能看出来,而那些解放军与民间机构合作运输物资的场景,基本都是演习指定的训练科目,不是说参演部队非得要动员民间力量才能够维持补给。
军民联合保障体系说到底是一个在战时环境下才会启动的临时性机制,想要不打扰社会生产,又要维持整套机制正常运作,那就只能像考试一样,定期组织专项训练或演习,磨炼军民双方人员的熟练度。
然而这种专项训练的本质和让预备役人员定期进行的军事训练一样,只能做到让参与人员不会在战时被动员后,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做什么。不是说你训练完后,战时一动员,整个体系就能立刻进入到全力运转的状态,辅助解放军作战。
相反,以目前的训练强度,这套临时性机制在战时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军民双方在后勤问题上鸡同鸭讲、协调失误等,都是可以在今天就预见的问题。
面对这种问题,解放军当然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联勤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提高其后勤承载能力,以便解放军可以在战时尽可能降低对军民联合保障体系的依赖。需求少了,由此产生的问题自然也会减少。
但这么做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战场环境瞬息万变,作战部队对于后勤补给的需求几乎是无上限的。没有指挥官会嫌自己的物资弹药多,而联勤保障体系不可能承受得起如此庞大的需求,进入过载状态只是个时间问题。
因此,启动军民联合保障体系,几乎是解放军在面对大规模、高强度军事冲突时,保障作战部队物资补给的唯一可靠选择。
同时部队想要确保这套体系尽可能保持稳定运作,降低各种问题出现的频率。那么将整个“军民联合机制”变得常态化、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消除军民双方的合作隔阂,提高效率。
此次港媒披露的中国陆军与国内铁路部门举行重大军民联合磋商一事,就是一个例子。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铁路网络,与第一大的高铁网络,铁路系统的运力潜力非常高。如果我们能够在战时将其动员起来,哪怕只是动员三四成,对于解放军后勤运力的提升也是显著的。
例如坦克装甲车辆等重型武器装备虽然还需要专用的重载铁路进行长距离转运,可人员、部分班组重武器等,都可以依托高铁进行快速运输。从北京到广州,普通的货运列车怎么也得开个一两天时间,而高铁只需要一个晚上就能完成从南到北,超过2000公里的人员转运。
当然高铁的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车辆与配套设施的精密性远不是一般内燃机车可以比的。而这种精密性在战时,也就意味着极易在遭到敌军攻击后出现线路瘫痪的风险。
这就需要部队平时就和铁路系统做好应对预案,什么样的物资走高铁,什么样的物资走内燃机车,部队要不要为高铁线路提供防御等等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前商量好才行。
具体要怎么商量?那自然是需要双方在合作中互相摸清楚对方的需求与短板,然后对症下药。新的常态化合作提案,不光是为了让军民双方可以熟练掌握联合机制的运行逻辑,也是为了让两套体系加深理解,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扫清跨界联合阻碍。
解放军与民间运输船队之间频繁组织的演习,就是这种常态化合作的具象化体现。而解放军现在要做的,是不再让这种合作局限在部分军兵种与作战单位中,将其进一步扩大到全军,让所有单位都可以在战时尽可能多的得到来自军民联合保障体系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