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关于“纪念”“死亡”的话题,又被推到我们眼前。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在中国,大家也许很忌讳谈论“死亡”,但我们哪怕再努力,也无法阻止生命的流逝,即使是作为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记的建筑也是如此。
许多建筑的“死亡”,总是带着些遗憾。
今天,就让我们来纪念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建筑。
01
圆明园(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1900年)
圆明园,是一个堪称奇迹的盛大建筑群。
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这样描述它:“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
圆明园全景图局部(图源:知网)
圆明园的设计者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建筑设计世家“样式雷”家族,圆明园占地5,2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前后历经150年,先后建起“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个主要部分。
圆明园三园是以水景为主的自然山水园,是集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者。圆明园三园造景题材有三:一为神话传说中的仙宫幻境;二为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深山幽谷;三为江南绮丽多姿的名园胜景。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各式题材的汇合,使得圆明园成为当时罕有的园林艺术珍品。
数字复原的“九洲清晏”(图源:数字圆明园)
数字复原的“上下天光”(图源:数字圆明园)
数字复原的西洋楼(图源:数字圆明园)
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后来清朝廷做了大量的模型想要重修圆明园,可惜并未实现。
联军烧毁圆明园(图源:百度百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又一次惨遭焚毁,这颗世界园林史上璀璨的明星从此陨落。
从今日残垣断壁中,我们仍可以想象出,昔日的圆明园是何等宏伟壮观。
(图源:unsplash)
02
巴黎圣母院(1163—2019)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标志性的哥特式塔尖在火焰中散架,玫瑰花窗在高温中融化……每一寸的消失,都是人类建筑史和文化艺术瑰宝的陨落。
(图源:unspalsh)
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图源:unspalsh)
(图源:unspalsh)
发生火灾后将近四年,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一直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可是修复计划却并不顺利,据法新社等媒体报道,巴黎圣母院直到2024年底,才能再与大家见面。
修复中的巴黎圣母院(图源:Dezeen)
03
英国水晶宫(1851—1936)
1851年,英国举办了近代意义上首届世界博览会,新展馆“水晶宫”落成,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以铁与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物,通体晶莹透亮。由于当时人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光洁与轻巧的建筑,因此称它为“水晶宫”。
水晶宫的先进之处在于预制构件的使用,整座建筑用了5,000根钢柱,30万块玻璃,动用了英国整个工业界的技术和力量,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的笨重风格,新颖而独特。它也被誉为“19世纪第一座新建筑”,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旗帜。
(图源:百度百科)
水晶宫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对现代建筑,乃至工业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门前的玻璃金字塔便是受其影响。
(图源:pixabay)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蜜月旅行时,还曾到过重建后的水晶宫。林徽因在日记中写道:“从这座建筑,我看到了引发起新的、时代的审美观念最初的心理原因,这个时代里存在着一种新的精神。水晶宫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的标志。”
水晶宫于1866年发生火灾,部分建筑被烧毁,又过了70年即1936年,水晶宫再次发生火灾,这次整个建筑完全被毁,此后再也没有重建。
04
宾夕法尼亚车站(1910—1963)
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始建于1910年,车站外观的柱廊以希腊的雅典卫城为参考,粉红色花岗岩的外墙,古罗马风格的石柱,设计灵感源于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的候车大厅,还有用透明玻璃和钢筋支起的月台天蓬……都展示出华贵威严的姿态。
(图源:Archdaily)
(图源:Archdaily)
然而这份荣耀并没有持续多久,1961年,亏损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决定拆除车站,出租土地以求生存。此举激怒了很多人,建筑师们、市民们纷纷走上街头,呼吁留下车站,抗议持续了整整两年,却仍然没能挽留住这座车站。
如今,我们只能从老照片和电影中,看到往日宾夕法尼亚车站的辉煌。
1951年希区柯克电影《火车怪客》截图
2021年1月1日,在宾夕法尼亚车站原址上的扩建工程帕特里克·莫伊尼汉列车大厅正式开放。
新的车站大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高达28米的玻璃拱顶天窗,它试图还原1910年车站大厅的华美穹顶,但新的改造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新车站没有减轻人流拥挤的问题,改造后的大厅显得无趣苍白等。
(图源:SOM)
(图源:SOM)
05
东京帝国饭店(1923—1967)
1890年,由渡边裕鹤设计的东京帝国饭店是日本第一家西式豪华饭店,但后来,三层木结构建筑已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游客,于是,酒店业主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新的帝国酒店。
1923年,赖特设计的玛雅复兴风格建筑正式开放。
(图源:维基百科)
赖特在日本生活了4年之久,他被日本的住宅,日本建筑与庭院的和谐关系所感动,设计出了帝国饭店这样一个融合了花园、凉亭、水系等元素的建筑。赖特还采取了一些抗震措施,园中的水池也可以兼作消防水源之用。
赖特表示他的设计既不是美国建筑也不是日本建筑,而是“建筑师对一个独特国家的真诚致敬,一座尊重东方传统同时又保持了自己个性的建筑。”后来,诸多日本年轻一代建筑师受到赖特建筑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秉承和发扬赖特建筑理念的建筑师群体——“赖特派”。
(图源:维基百科)
正是在帝国饭店落成的1923年,东京发生了大地震,赖特所设计的建筑毫发无损,但却在1967年难逃被拆除,为酒店的第三次迭代让路的命运。
06
北总布胡同24号院(中华民国时期—2011)
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是民居建筑,这里曾经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家。
从1931年到抗战爆发后的南渡前,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安稳的7年。
这里曾经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太太的客厅”,北京的文人名流们经常来此聚会,来聆听林徽因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般的高谈阔论。
(图源:百度百科)
这里还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开始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代田野调查的起步点,他们由此起步,走遍中华大地,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整理国故般的浩大工程。
在北总布胡同的7年,也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古建筑研究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7年。
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协会成员(图源:百度百科)
从1953年5月开始,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建筑。梁思成与林徽因四处奔走呼号,在所有的努力都无果后,林徽因不禁绝望地质问:“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那么精心地保存起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同时又要亲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这处雄伟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图源:百度百科)
直到2017年,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和四合院”,中共中央、国务院批示:北京老城不能再拆。
07
罗宾伍德花园(1972—2017)
“粗野主义”,最初是指提倡使用粗糙和厚重材料建造建筑,主张使用裸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加修饰,不在意比例关系,张扬建筑朴素、错乱的美感。
“粗野主义建筑”,最初由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lison & Peter Smithson)提出,他们的代表作罗宾伍德花园就是他们住房理念的实践。
两个巨型的居住区将地块围合,在喧闹的城市中创造出静谧的绿地,公寓中的宽阔阳台构成了“空中步道”,大人们在此聚集,孩子们在此玩耍。
(图源:Archdaily)
而由于缺乏维护,这个建筑体年久失修,罪案屡生,不少评论者还把在建筑中发生的罪案归咎于史密森夫妇的设计。
尽管包括扎哈·哈迪德、理查德·罗杰斯、伊东丰雄、罗伯特·文丘里等建筑大师联合要求保留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但罗宾伍德花园还是在2017年被拆除了。
(图源:Archdaily)
其他粗野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也因政府缺乏资金维护和影响城市景观等原因面临着被拆除的困境。
位于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的伯勒斯·惠康公司大楼,由美国建筑师保罗·鲁道夫设计,于2021年1月被拆除。
(图源:Archdaily)
最近,日本高松市地方长官宣布,由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战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大楼——香川综合体育馆,也将被拆除。
(图源:Archdaily)
08
中银胶囊塔(1972—2022)
2022年4月,建成于1972年的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正式开始拆除,这座承载着日本建筑界狂想巅峰的建筑倒下了。
(图源:https://capsule-architecture.com/)
中银胶囊塔是“新陈代谢派”的代表作品,这一流派认为建筑也应该如同生命一般反复循环地生长与变化。
中银胶囊塔由两座高50~60米的塔式主体和140个集装箱式的胶囊公寓构成,像是科幻电影中的巨型机器,它代表着一种可更新、可替换的建筑理念。
(图源:Archdaily)
该建筑的设计师黑川纪章受到苏联宇宙飞船的启发,把舱体的概念带到设计中,胶囊内部的细节无比精致,每个胶囊公寓很像是太空舱,冰箱、电视、桌子、电话等生活设施全部是集成的。
按照黑川纪章的构想,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订制房间,这些“胶囊”模块可以移动、重组和拆除。
(图源:Archdaily)
但在实际运营中,中银胶囊塔出现了很多问题,五十年来胶囊几乎没有被替换过,常规的维护也很棘手,直到因年久失修,被拆除的命运不可逆转,未来我们只能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看到它,但“变化与更新”的精神,将永远被保留下来。
虚拟世界中中银胶囊塔的渲染图(图源:Archdaily)
09
印度管理学院(1970—)
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设计的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此时正在“生死线”上徘徊。
在2020年12月,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IIMA)便对外公布了拆除建筑的消息,全球爆发了抗议活动,要求保护这些建筑,但在2022年11月,IIMA再次宣布,决定结束路易斯·康所设计的校园建筑的修复工作,建筑将再次面临被拆除。
(图源:Archdaily,摄影:Laurain Ghinitoiu)
1962年,路易斯·康来到印度,主持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的设计。在这个神秘而历史悠久的国度,路易斯·康获得了强烈的归属感,他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万物本质就在眼前,他将自己后来的几乎全部生命都投入到了印度的建筑中。
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的设计灵感来自建筑史上的若干原型,如带有庭院和回廊的修道院、14世纪法国阿尔比主教座堂、15世纪加德满都的户外房间等。路易斯·康以砖为主要材料,砌筑了这一建筑,并辅以一些混凝土支撑杆件,让建筑有一种“永恒的氛围”。他希望实现:建筑群整体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在内部有充分的生活和交往空间。
(图源:Archdaily,摄影:Dave Morris)
路易斯·康也着重考虑了气候应对问题,他在清水砖墙墙面上开了多种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形的大孔洞,创造了大量阴影,为建筑群落提供了阴凉场所,更加符合印度人的生活习惯。
(图源:Archdaily,摄影:Dave Morris)
尽管IIMA向公众承诺,重建项目将向路易斯·康的原始建筑致敬,但我们还是希望这座经典的建筑最终能被保留下来。
结语
希望我们的纪念,能把记忆留存,使那些与建筑相伴的文化与时代印记,不会随之消逝。
更希望建筑消失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参考资料
《消失的建筑:穿越时空的世界建筑朝圣之旅》(作者:【法】米歇尔・科恩,译者:刘凡;谷光曙,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凤凰联动)
好书推荐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中国古建筑入门书,古建爱好者、林徽因粉丝不可错过的科普读物,林徽因建筑学作品,50余幅手绘图,独乐寺、佛光寺等,重走梁思成、林徽因古建寻访之路,解开古建的层层密码
《贝聿铭建筑十讲》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
戳图片即可进行购买这本《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全书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将路易斯·康自己的话呈现出来,并穿插了其建筑作品照片和手绘草图,以及与路易斯·康精神契合的建筑照片;第二部分,涵盖了作者对路易斯·康在建筑史中的地位、他的洞见及建筑中的人类地位的思考;第三部分展示了路易斯·康设计的八个建筑作品,包括平面图、照片和简介,来体现路易斯·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