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
㊣与,善仁;言,善信;
(待人善于真诚、仁爱,说话善于格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错误。)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八句】
㊣动善时
01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切行动都契合时宜。
春夏为雨,秋天为霜,冬天为雪,一起都合乎自然,应乎变化,所以《易经》当中有一句话说:
“随时之义大矣哉!”
但是我们有一个普遍的偏见:
雨,利泽万物。霜和雪,是天地间最冷酷的杀手,比如霜冻,就是农作物死亡的罪魁祸首。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众所周知,霜是当气温下降时,天地间的水气凝结而成。凡是有物理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
当水气凝结成霜时,不仅不会吸收热量,反而会释放出热量。
如果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
天地间的水气是为了阻止气温的下降,才舍身成霜,杀身成仁的。
也就是说,
霜不仅不是凶手,还是农作物的救命恩人。
02
雪的命运同样如此,由于雪有很强隔热功能。所以本质上,雪就相当于是一件裹在土壤身上的羽绒衣。而且根据科学测定:
每一升雪,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是施了一次氮肥。
但是,霜和雪的所作所为,却遭受了所有人的一致唾骂。用老子的话讲,这就是: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03
为什么要讲霜和雪的故事呢?因为在人类社会中,同样有一些人。他们的命运,步了霜雪的后尘。他们有着霜雪般的不世高行,却同样背负了霜雪一样的千古骂名。
04
在五代时期,有一个人叫冯道(882~954)。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斥之为:
“奸臣之尤!”
欧阳修写《新五代史》骂他是:
“无廉耻者!”
为什么冯道会如此不受待见呢?主要是因为他的丰富的跳槽简历,刷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的三观。冯道从政三十余年。历仕五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契丹),共侍奉十一位国君。而且始终都在将相三公之位,可谓权倾一世。但是他的私生活却含霜履雪,像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圣徒。
05
他起码有三不贪。
【第一不贪财】:他一生清贫,从不受贿。家乡遭饥荒,他倾尽家财救济百姓,自己则住在草屋度日。
【第二不贪名】:契丹加封号给石敬瑭,众人怕担骂名避之不及。冯道自愿领命受往,化干戈为玉帛,救黎民于水火。
【第三不贪色】:他从不接受将士们送给他的美人。契丹北撤时,他凡是见到被劫掠的中原妇女,就赎出来寄养于尼姑庵,找到她们的家人后再送回。
包括司马光和欧阳修也无法找出他的道德上的瑕疵,只好指责他不守臣道。但也有人说,冯道不贪财名色,但他贪权。这种指责属于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请问,孔子周游诸侯各国十五年,算不算贪权?
不只如此,鲁国的家臣公山弗扰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任职,孔子亦动身前往。子路不高兴地说:
无处可去就算了,为什么要去他那里呢?
孔子却回答道:
“只要任用我,我能将鲁国变成第二个东周。”①
可见,孔子也贪权,关键在于贪权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贪权,那叫小人行径;为了百姓的利益而贪权,则是菩萨心肠。
06
难道让全天下的英雄豪杰全都不问世事,不出吕巷。隐居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自绝于西天东海。天下就能自动太平,百姓就能获得安宁吗?所以孔子喜欢的与其说是权力,不如说是权变。什么是权变?
“动善时”就是权变。
所以孟子称赞“无可无不可”的孔子是:
“圣之时者也。②”
套用林则徐的一句话: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毁誉避趋之。”
07
契丹刚入主中原时,耶律德光问群臣:
“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不知该如何应答。冯道站出来说:
“此时佛祖出世也救不得,惟皇帝能救得。”
于是人人都唾骂冯道阿谀奉承,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但是这些正人君子们却只知人间有羞耻事,不知人间还有生死存亡的大事。更不知冯道这一句马屁,拯救了多少万无辜的百姓苍生。连欧阳修也不得不承认:
“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③”
08
孟子曾经打一个比方说: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子溺水,施以援手,权变也。④”
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其实就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看重自己的名声。哪怕百姓沉溺四海,他们也充耳不闻,坐视不理,死守“礼节”而不肯“权变”。反而站在原地痛骂那些“援之以手”的人是不守“妇道”、不尊“臣道”、不服从“鸵鸟道”。什么是鸵鸟道?
遇到问题便将头埋进沙堆的逃避之道。
鸵鸟道?还是冯道?这是一道乱世文人们的人生必答题。
当然,冯道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能做的。所以即使你选择了“鸵鸟道”也无可厚非,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政治情操。但是起码你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选择了第三条道:
蝙蝠道。
什么是蝙蝠道?
09
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在《笑府》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则笑话:
凤凰过生日,百鸟飞来祝贺,唯独蝙蝠不来。
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
“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傲慢!”
蝙蝠蹬了蹬脚说:
“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吗?”
几天后,麒麟大寿,百兽前来祝贺,蝙蝠依旧不来。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
“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
蝙蝠拍了拍翅膀说:
“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着吗?”
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聚。谈到蝙蝠的事,凤凰和麒麟都感慨道:
“天地间竟然生出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是无可奈何!”
不过,故事里的蝙蝠还是太笨了。人就聪明多了,他们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用。在欧洲,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是一只蝙蝠,可以左右逢源。
在鸟的国度里做鸟,在兽的国度里做兽。
10
他就是法国政治家塔列朗(1754——1838)。就像冯道被称为中国官场的“不倒翁”一样,塔列朗被誉为法国政坛的“变色龙”。拿破仑骂他是:
“小偷!浑蛋!丧尽廉耻的人!”
英国政治家约翰•莫莱斥之为:
“邪恶的念头严重地扼杀了作为一个人的本性!”
他的跳槽履历,比之于冯道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从政数十年,一生效命于六届政府。
从路易十六转向共和国,从共和国转向督政府;从督政府又转向拿破仑,再从拿破仑转向复辟的波旁;最后从波旁又转向路易•菲力浦政权。
而且始终担任外交大臣,甚至总理大臣的职务。
11
但是与冯道圣徒品格不同,塔列朗的人生是典型的嫖客心态。他起码有三贪。
【第一贪财】:他不仅受贿而且索贿,曾明码标价:“一百万法郎以下不收。”
【第二贪色】:他一生风流不羁,情妇至少两位数以上。
【第三贪名】:他怂恿拿破仑枪决了当甘公爵,但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又欺骗新政府说自己曾秘密营救过当甘公爵,以至于当甘公爵的父亲都亲自登门拜谢。
说到贪权,孔子和冯道在法列朗面前简直是培塿(pǒu lǒu)遇见了泰山。法列朗曾说过一句名言:
“在世界上在所有的告别中,再也没有比与权力告别更令人痛苦的事情了。”
在他眼里权利胜过一切,甚至胜过亲情、友情和爱情。
12
然而出乎世人意料的是:
1838年5月17日,法列朗在巴黎病逝前不久。突然宣布与天主教会和解,对自己的过去表示深痛忏悔,以求灵魂得到上帝的宽恕。
我们再来看看冯道晚年对自己的评价:
“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⑤”
一个是深痛忏悔,一个是问心无愧。孰高孰低?孰是孰非?是谁在俗世中沉沦?是谁在信仰里永生?
13
鲁迅先生曾经讽刺中国人没有信仰,认为中国人都是 ‘ 圣之时者也 ’ 的教徒。其实何止是中国人?放眼世界各地,莫不如此。无论我们承不承认,在人类普遍的观念中:
塔列朗才是“圣之时者”的典范,才是识时务的俊杰。塔列朗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冯道的人生根本就是一个失败的笑话。
可能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一件失败的作品,所以根本无法认识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吧。其实冯道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说文》曰:
“以劳定国曰功。”
这六个字,塔列朗这种“蝙蝠侠”根本承受不起。只有冯道当之无愧,因为他真正地做到了“动善时”。做到了“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可惜,世界上大多数人选择了“蝙蝠道”,少数人选择了“鸵鸟道”。只有极个别的人选择了冯道,选择了舍身渡人的菩萨道。
【参考资料】:1、《论语•杨货》
2、《孟子•万章下》
3、《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4、《孟子•离娄上》
5、《长乐老自叙》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