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看到网上议论一个话题:如果我们的房地产依然是过去火热的状态,那么陆家嘴100亿污染索赔就不会发生。
是这样的吗?我们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陆家嘴开发的苏州住宅项目已经卖出去了一部分,我们退一步,假设陆家嘴引进的教育学校不是国际学校,而是国内的某个知名品牌的学校,他的环评能不能过关?我个人估计大可以一路绿灯摆平。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说,我们社会的信用体系出现了问题。
“苯”严重超标,如果不是国际学校放弃了在苏州毒地的合作项目,我想这件事情大概率老百姓是不知情的。
网上一些大v把这件事归咎为房地产下行才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么说负责任吗?
很多悖论、假象我们到这个时候还不敢直面。
我们现在是通过陆家嘴这一微观的个案反观宏观经济的整体方面,过度的夸大房地产可能掩盖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真正的问题。
在大范围的经济寻底的过程当中,绝不是单单的房地产,而是很多产业需要重新思考,需要摆脱困境,很多的专家最常用的一句话吓唬老百姓,就是房地产关系着最底层的工人,他们是最大的受害群体,到目前如果我们不认识到各行各业的企业也是受害群体,各行各业必须拧成一股绳的话,协调发展拉动经济从底部回升,单就房地产想扛起经济的大旗很难。
我还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CPI PPⅠ数据已经出来两天了,到底应该思考怎样一些信号?
我们必须承认在个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经济周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行业的衰退和扩张持久交替是一个常态。因此,我们在观察经济数据的时候,无论是社融、贷款、PMI CPI PPI等一系列数据要形成一个综合的判断。
物价指数是相对滞后的反映经济的数据,而且我们要知道它会存在着一些相对的局限性,他毕竟是一个衡量给定市场篮子的价格,至少我们主观上要承认他可能会存在偏差,猪肉价格为例,猪肉价格大幅度下降对CPI影响比例就会增加,但是我们个体在生活中会不会因为猪肉价格的大幅下降而把其他的食品调整为猪肉,显然是不会的。
我们回到CPI上,滞后的数据,所以我们看到在之前很多报道年轻人在街道食堂吃饭,减少了走入餐馆或点外卖的次数,消费支出的下降是一个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必须承认现在流行着很多悖论,在这时候更需要重构信用体系,这对当前许多紧迫的经济问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