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个网约货车运营服务地方标准——《网约货车运营服务规范》在西安正式发布实施。
作为数字经济和物流行业融合的新业态,网约货运业已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智慧物流的实践载体,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增势强劲。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网约货运平台共接入社会运力逾804万辆,货运驾驶员737.7万人,货运平台上传运单80877万单,同比增长52.8%。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网约货运在一路疾驰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生态治理机制“跟不上、不健全”等问题。西安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协会会长马海腾认为,当前,网约货运主要存在服务标准不够健全、部分平台低价竞争、司机权益保障不足、责任划分机制不完善、监督协商机制缺失等短板,“这些短板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卷现象,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新业态呼唤新的治理机制。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运输中心货运处处长陈煜分析,当前,行业治理体系和行业生态建设相对滞后,集中表现在网络货运平台、货运经营企业以及货运驾驶员群体等行业主体的权益平衡和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常见矛盾包括网约货运平台和司机定价随意,货运、搬运价格标准不统一;货运驾驶员准入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车辆安全检查标准不统一,驾驶行为有效监管不足以及消费纠纷多发,货主、平台和司机之间信任不足等。
陕西省物流学会秘书长陈新武告诉记者,《规范》涵盖网约货运平台服务、网约货车驾驶员服务、监督评价与改进等七方面的行业治理机制和规范。其中,“司机资质动态核验”“货主权益保障清单”等多项条款为行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网约货运服务监督方面,《规范》明确要求,可采用线上监控、线下抽查、用户回访等多种方式,全面监控服务质量,要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主体,限期整改,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陕西省交通运输工会主席唐煜弢表示,《规范》明确了网约货运平台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如加强信息审核、从业者培训、建立客服中心受理投诉等,还要求网约货运平台经营者建立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和相关利益方集体协商机制,进一步保障各方权益,促进行业和谐稳定发展。西安向南物联科技股份公司物流处主任王炫认为,《规范》的实施,对平台、司机、货主三者的职责和操作流程进行了明确规范,让各方有了更清晰的标准和依据,有效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风险,规范了新业态下劳动用工关系,为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网约货运平台是行业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统筹运营方。滴滴送货西北区域负责人彭鸿表示:“《规范》的启动实施,对平台方是约束更是机遇,通过合规化、技术化和服务升级,平台方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还将在行业整合中占据先机,成为智慧物流生态的核心参与者,为客户、货车司机及道路货物运输各方提供更多价值。”
《规范》起草组成员、网约货车司机冯亮告诉记者,网约货车线上货量与实际货物信息不匹配、货车司机长途疲劳驾驶出现安全事故责任划分、司机维权该找平台方还是货主方等这些在实际运营中常常碰到的难题,在《规范》中都可以找到协商依据。《规范》的出台,让网约货车司机在权益保障方面有规可依,同时也推动网约货车司机服务更加规范,提升了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唐煜弢看来,《规范》的实施,不仅为网约货车司机撑腰,让他们干活更踏实、收入更有保障、安全少吃亏;也让平台运营有规矩可循,减少扯皮纠纷,降低了运营风险。对各级工会来说,这项行业地方标准的出台,让集体协商有了依据,维权有了证据,服务有了方向。《规范》的实施对改善网约货运市场秩序,促进网约货运平台、网约驾驶员、货主三方协调合作,助力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统筹保障各方利益等将发挥正面效果,对推动网约货运这个新业态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绿色化的健康行业生态迈进具有积极作用。
马海腾表示,未来《规范》还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初步探索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网约货运行业提供借鉴,促进行业实现高质量有序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