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干品牌的都知道,用户不是只在乎产品好不好用。他们在乎的是情感上的认同感。再牛的功能,也比不过让消费者感觉“懂我”的感觉。情感价值,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满足消费者心里的情绪需要。
今天的消费者,不缺选择。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没完没了。靠功能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真正让消费者对一个品牌上了“瘾”,是情感。品牌得让人觉得有温度,有态度,能在冷冰冰的消费里给人一些暖意和共鸣。
说白了,用户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情绪。
情感价值就是陪伴感
想想你为什么会“信任”一个品牌?无非是它让你觉得安心,让你感觉它懂你的需求。比如农夫山泉为什么能让人喝水都有一种“好健康”的感觉?它讲的是“天然、有营养”;而江小白,买的是酒,卖的是“青春的回忆”。它们说的这些话经过了用户认同。讲白了,就是你喝的不只是水或酒,而是它们背后暗藏的那点意味。
情感价值是“陪伴”。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消费不再是买东西这么简单。他们想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证明自己价值观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和产品像个朋友一样,成了消费者情绪的出口。
工业化时代是“卖产品”。现在是情感时代,你卖的得是“解决用户心里问题”。
情感连接是品牌最大的护城河
产品好坏可以模仿,但谁能让消费者品牌买得心甘情愿,谁就能跳过价格的碾压。一个有情感价值的品牌,就像用户的熟人,终究知道为什么非要选你不可。
苹果能长时间做手机行业的天花板,是因为它卖的不只是科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用苹果的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属于“更有品质”的人群。
星巴克看起来是个咖啡馆,可它卖的是第三空间。越来越多人买星巴克不是为了咖啡,而是为了有个属于自己放松、工作或聚会的地方。它和街边普通咖啡馆的价格差,就在于品牌的附加值。你能说它贵?人家卖的就是氛围感啊!
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越需要挖掘出品牌和用户的心理连接点。消费者会问自己一个简单问题:你这个品牌,凭啥值我花更多钱买?
没有情感价值,品牌就是一锤子买卖
品牌不长久,很多时候不是产品不行,而是没建立起用户重复消费的理由。一些家电品牌,产品甚至比国外品牌都更便宜好用,可为什么总抢不到“高端”市场?答案在情感价值。
高端品牌让消费者有一种满足感,不是产品的昂贵感,而是用产品后的人群认同。比如奢侈品牌,卖的从不是衣服,而是穿它带来的身份标签。开宝马的人,自然对“驾驶乐趣”这种话题有点小骄傲。在这里,情感和功能完美结合。
没有情感支撑的品牌,用户对它很难产生上瘾的感觉。消费者买后可能快速换品牌,短期内你打折能做销量,长远里缺乏黏性,复购率差。
根据我多年从业经验,做好情感价值有三点核心:
第一,找到用户的情绪出口
了解你的用户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别人。比如做洗衣液的品牌,大家都主打“去污”、“健康”,不断比拼广告文案的专业度。可蓝月亮为什么能后来居上?它更懂用户的感受,用“妈妈般的呵护”唤起了家庭情绪。别忽视用户生活中的“小事”,从每一个小情感切入,才有大市场。
第二,设计用户的情感体验
用产品、包装、广告去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温暖。这不是简单做个漂亮广告,而是每个接触点和用户的情绪挂钩。比如天猫双11的氛围感营销,背后就是让消费者参与了一场“期待感”的仪式。体验完整、连贯的情感设计,是让情感价值落地的关键。
第三,强化情感传播力
要让你的品牌故事被听到。好的故事才能让人记住。江小白靠小瓶文案有了今天的爆红,它把用户自己的“小情绪”变成共鸣金句。不是营销花哨有用,而是它真的引起情感共振了。传播是一种放大器,好的情感传播,要找准传播的利益点和方式。社交平台是情感故事最佳的土壤。
情感价值这事,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回报。它是一场持久战。很多老品牌生命周期短,是因为企业上来就盯利润,忽视情感价值建设。
做情感营销,你得有耐心。不是问“这个季度销量怎么样”,而是想“我们坚持为用户传递的是啥”。把情感铺垫到产品、包装、用户服务、甚至售后体系里,一点点积累才可能爆发。
苹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让“设计+用户体验”成为它永不过时的法宝。故宫文创从灰头土脸到今天成了年轻人抢的手办,靠的就是对调性和消费文化的反复提炼。
品牌的情感价值,影响的不止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是他们是否愿意留在你身边。这是一场关于信任的较量。一个好的品牌,能让消费者常年带着它,甚至把它融入自己生活。
用情绪打动消费者,用体验留住用户,用故事连接文化。产品变得越来越像时,情感才是品牌的唯一护城河。当你的品牌不再是“卖功能”,而是解决人心里的问题时,你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作者 | 贺大亿 12年社交媒体营销经验;MCN创始人 服务多家知名品牌,精准定位中小企业主最关心的转化与增长 专注社交媒体策略、创意落地及AI新技术运营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