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之父”周有光112岁仙逝,长寿秘诀:不吃补品、不运动?

鉴史人 2025-01-24 23:16:27

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一位老人静立岸边,目睹了晚清的落日余晖,见证了新中国的朝阳初升。他的一生,仿佛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从动荡到繁荣,从衰败到崛起。他,就是周有光,一位用112年的光阴,照亮了中国语言文字发展道路的智者。

=================

他度过了112年,目睹了我国一个世纪的变迁,从晚清走到了21世纪,时间仿佛在他身上放慢了脚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孱弱,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35岁。但他不仅战胜了命运的预言,还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在语言文字领域创造了奇迹,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是什么让他如此长寿?是什么力量让他从体弱多病的“病秧子”变成了语言文字的巨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周有光,解开他百年人生的神秘面纱。

周有光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期,个人经历与国家变迁息息相关。他出生在江苏的晚清时期,童年时期历经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北洋政府时代,他慢慢变得强大,民国时他经历了人生大变。建国后,他全心全意投入国家建设。

周有光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和毅力。1923年,他17岁时,成功进入了名声很大的上海圣约翰大学。

这所学府由美国传教士创建,因严格遵循西方教育模式而著称。周有光在此系统学习了语言和经济学,为他未来的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勤奋学习,逐渐形成了深入的思考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角。

30年代,周有光夫妇怀揣求知心赴日本留学,想跟随知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习。但局势动荡,河上肇被捕,华北形势加剧,周有光只得中断学业,回国。

尽管留学计划未能完成,这段经历却锻炼了他的毅力。回到国内后,周有光没有因挫折而气馁,而是以更充沛的活力投身于经济建设。他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执教,成为了国内经济学界的知名人士。

1955年,一场全国性的文字改革大会让周有光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此,他决然告别经济学,投身于语言文字的研究。

快到五十岁时,他重拾活力,投身于语言文字的世界,踏上了新的学术之旅。后来,他成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

因为热爱语言文字并深入研究,周有光领导编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字的读音,有效解决了读音标准化的问题,对普及普通话和提升人民文化水平有很大帮助。汉语拼音的推出是中国语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周有光被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除了发明汉语拼音外,还写了《汉字改革概论》和《世界文字发展史》等书,这些作品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以及全球的文字改革都有很大帮助。

即便到了晚年,他仍旧勤奋写作,在众多报纸杂志上撰写文章,阐述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这位百岁长者,因对汉语文学的无尽热爱,鼓舞着无数年轻的心。

周有光与新中国的语言文字发展紧密相关,他从默默的经济学者变为著名语言文字专家,展现了对单一事业的专注和坚持。是什么让这位过去的体弱多病者,实现了这样让人赞叹的人生突破呢?

周有光活了112岁,让人既羡慕又佩服。他历经了三个世纪,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大家都想知道,他为何能这么长寿。研究他的生活后,你会发现,他长寿的秘诀并不是什么昂贵补品或复杂养生法,而是因为他生活简单、心态乐观,而且求知欲一直很强。

周有光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作息很定时。不论年轻时还是到了百岁,他始终坚持早睡早起。

他喜欢简单清淡的饮食,粗茶淡饭、清粥小菜就足够他开心。他的生活很朴素,这种简朴也反映在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中。

他看轻了那些繁杂的仪式和礼节,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把握现在,珍惜当下。所以他提倡“三不主义”——不立遗嘱,不庆祝生日,不参与节日。这种看起来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他对生命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对待生活的豁达态度。

周有光的长寿得益于简单规律的生活,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则是支撑他长寿的内在力量。走过两个世纪的变迁,周有光总结出,心态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年轻时,他得了肺结核,还被抑郁症困扰,可他还是选择了用微笑面对生活。他靠着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态度,赶走了病痛的阴影,也战胜了生活的挫折。

尽管在战乱中痛失爱女,他并未被悲痛压垮,反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周有光的人生态度中,幽默感是其积极的一面。

尽管已经百岁高龄,他仍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用纯真浪漫的目光观察万物。面对生命的无常,他常自我解嘲道:“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这句话看似是玩笑,但其实他已看透生死。他幽默的态度,让他能平静地接受生活的起落,过上了无悔的人生。

周有光之所以能长寿,除了他过简朴的生活和乐观的态度,还因为他从不停止学习的热情。就像好奇心是长寿的关键,周有光显然找到了如何运用这把钥匙的方法。

他自小就对学习充满热情,不管是对经济学的深奥理论还是语言学的复杂符号,他都能全心投入,感到快乐。即便年纪大了,他仍对知识充满渴求。

高寿百岁之后,他开始学习操作电脑,开设了博客,并且继续写作。他经常在书房里埋头读书,用放大镜看各种书,一直写作不停。

他勤奋好学,这让他看起来总是充满生机,思维敏捷。他自己也说过:“学习使我总感觉年轻。”

周有光一生百岁,为我们留下宝贵经验。他保持长寿的秘诀是:规律的生活习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不断追求知识的欲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周有光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精彩篇章,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变迁。他见证了我国从困境到繁荣的伟大变化。

他见证了晚清的动荡和新中国的崛起,亲自参与了这两个重要阶段。他的人生,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周有光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时代的变化,始终抱有乐观和坚毅的态度。尽管年轻时候医生曾预言他寿命不超过35岁,但他并未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地同疾病斗争。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不断克服疾病,走出难关。即便在战争时期四处飘泊,女儿离世,他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

他常言:“人生就像喝茶,虽不总苦,但难免会有一段苦味。”带着这份乐观,他承受了生活的艰难,最终迎来了新的生机。

周有光的一生让我们学到怎样用积极和坚强的态度迎接生活,同时也揭示了简单生活的意义。在重视物质的时代,他选择了一种类似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名利,过着朴素的日子。

他不图奢华,不受繁琐礼节限制,只简单感受生活本质。他觉得人生价值不在财富多少,而在心灵的丰富与满足。

他倡导了“三不主义”:不立遗嘱,不庆祝生日,不庆祝节日。这种看起来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生命深刻的看法。他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展现了生命的本质,用纯真的内心领悟了人生的深刻意义。

周有光经历了百年时光,他的生活就像一本真实的历史书,也像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南。他的一生跨越了不同的时代,说明了个人和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乐观且坚强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简单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周有光的故事,既是一个传奇,也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不同时代中国人们的形象。

我们身处新时代,如何借鉴周有光的人生智慧,让自己更加乐观进取地塑造人生?如何将个人的努力与国家复兴的大业相结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谱写新的故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参考资料:

常州大学于2017年1月16日发布消息称,周有光,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于112岁高龄逝世。

周有光回忆考取圣约翰大学趣事,全文发布于2012年11月1日人民网。

人民网报道:2015年1月16日,《汉语拼音创始人109岁寿辰: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人民网报道:“汉语拼音之父”迎来109岁生日:上帝太忙把我忘记了

0 阅读:39

鉴史人

简介:郭文博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