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政治的波澜壮阔中,欧洲正经历着一场痛苦的自我觉醒。德国莱茵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明·帕佩格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由于欧洲过去数十年的军事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其在俄乌冲突的谈判桌上被彻底边缘化。帕佩格直言不讳地将欧洲比作“孩子”,在父母(美国与俄罗斯)用餐时只能坐在旁边的另一桌。无论是从欧洲的军事储备、外交话语权,还是其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这番言论无疑是对欧洲现状的冷酷诊断。
欧洲的“孩子”处境,根源在于长期的防务短视和缺乏战略眼光。过去三十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将国防开支维持在1%的GDP水平,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的支出。这一战略失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暴露得淋漓尽致。当乌克兰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欧洲并没有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足够的军事筹码与外交手腕,反而在美俄的博弈中被“排除在外”。帕佩格指出,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被当成孩子对待”,并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欧洲几十年“轻视”防务投资的政策。
这种状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欧洲的“孩子”地位,意味着它不仅失去了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主动权,也在全球战略格局中被严重边缘化。面对美俄主导的战争谈判,欧洲显然已经不再是那个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声的强者。正如帕佩格所言:“如果你不投资、不够强大,别人就会把你当孩子对待。”这句话的背后,不仅仅是对欧洲防务短视的批评,更是对欧洲未来能否重新找回全球战略话语权的深刻担忧。
这场欧洲自我觉醒的背后,是俄罗斯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加剧对立。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让欧洲感到不安和愤怒。特朗普政府甩开欧洲盟友,抨击欧洲所谓的“价值观”,这一系列话语不仅让欧洲各国政要感到震惊,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外交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英国首相斯塔默等欧盟领导人随即紧急齐聚法国巴黎,商讨如何应对美国愈加强硬的立场。与美国的关系,成了欧洲面临的头号外交挑战。
欧洲在俄乌冲突中缺乏话语权的现实,已经让许多欧洲国家深感不安。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欧洲各国领导人纷纷表示,任何没有欧洲国家和乌克兰参与的谈判都是不可接受的。然而,这样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的无奈与焦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美俄谈判的不知情,进一步凸显了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尴尬位置。作为关键利益方,乌克兰的未来却仿佛被其他大国的谈判所决定,而乌方既无法主动参与,也无法对谈判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欧洲的“孩子”困境,是其长期依赖美国与俄罗斯的战略选择所导致的后果。几十年来,欧洲国家通过北约这一军事平台与美国维持紧密合作,寻求安全保障。然而,当美国转向以“美国优先”为中心的政策时,欧洲却发现自己在面对重大国际问题时显得格外脆弱。无论是特朗普时代的美欧矛盾,还是目前俄乌冲突中的外交困境,欧洲的军事与外交战略都显得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欧洲的军备短缺问题也让它在俄乌冲突中的作用变得微不足道。帕佩格透露,当前欧洲和乌克兰的武器库存几乎已经“空无一物”。这种严重的军备不足,不仅暴露出欧洲长期以来对防务投入的缺失,也使得欧洲在全球安全事务中的角色逐渐式微。欧洲在乌克兰冲突中的“支援”更多停留在口头和金钱援助层面,而缺乏实质性的军事力量。
即便俄乌冲突最终达成停火协议,欧洲的军备建设仍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欧洲不仅需要重建自己的防务力量,还必须在全球战略博弈中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此时,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全球安全框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欧洲继续忽视这一问题,它将永远处于大国博弈的边缘,甚至可能失去未来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
帕佩格对欧洲防务不足的批评,不仅仅是对军工行业的呼吁,它更是对整个欧洲战略方向的深刻警示。无论是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还是应对美国日益孤立的外交政策,欧洲都必须摆脱“孩子”的困境,重新塑造自己的战略视野与全球影响力。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欧洲若继续忽视军事投资与外交自主性,它的“孩子”地位将可能被进一步巩固,甚至被永久定格在国际政治的边缘。
欧洲的未来,迫切需要摆脱美国的束缚,放下对大国博弈中“依附”的幻想,重建自己的军事实力与外交话语权。否则,欧洲将始终被排除在全球政治的中心之外,沦为大国博弈中的“旁观者”,最终成为历史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