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学研
网红餐饮文和友摊上事儿了。
昔日长沙顶流,巅峰期估值超百亿,单日排队取号破7万,吃一顿得连续排队12小时。如今竟沦落到要老板亲自强蹭网红流量。
近日,全球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在长沙文和友直播。文和友联合创始人翁东华强行挤开随行人员,自称“我是大老板”逼对方让座。这一幕经直播传遍全球,其态度语气引发公愤,文和友各社交平台官方账号收到大量差评。

(“甲亢哥”直播画面)
成功给品牌招黑后,翁东华只留下一句“不需要回应”,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这些迷惑行为的背后,映射出的是文和友的生存焦虑。
文和友诞生于“中国网红餐饮第一城”的长沙,是当地景点式餐饮的代表,跟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等超级品牌一同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2018年,文和友斥资近1亿,在位于长沙核心商圈的海信广场新开了一家5000平方的门店,店内装修高度还原了老长沙社区景观,并于2019年升级为面积20000平方,占地7层的“超级文和友”。

凭借“餐饮+文创”的独特打法,文和友正式踏上了网红餐饮的快车道,年接待顾客超1000万人次,在极短时间内成为长沙的超级IP。
流量和营收双双登顶之际,加华资本、红杉中国、IDG资本等知名机构争相注资。经历A、B两轮融资后,文和友估值超过100亿元,甚至还传出正筹备港股上市的消息。
有了资本的加持,文和友底气更足,在本地大获成功后顺势走出长沙。2020、2021年,文和友先后在广州、深圳开业,开业初期热度惊人,广州日排号达3000个,深圳首日排号数更是超过2万。
彼时的文和友,已经做好了5年开20店,打造“中国美食界迪士尼”的打算。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长沙经验复制到广州和深圳遭遇滑铁卢。开业即巅峰后很快面临客流量下滑和商户退出等问题。
截至目前。深圳文和友空铺率高达70%,投资2亿元建成的广州文和友直接关闭,褪去网红光环的文和友逐渐暴露出商业模式的弊端。

长沙经验无法批量复制
定位模糊是阻挡文和友在长沙以外城市立足的阻力之一。
文和友最初的外地发展战略是保留长沙特色的同时尽量“入乡随俗”,例如广州文和友复刻了20世纪80年代的老广州场景,并引入陈添记、炒螺明、风筒辉等本土老字号和当地传奇人物,本意是想根据当地文化打造区别于长沙文和友的怀旧场景。
可文和友忽略了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冲着长沙特色文化来的,入乡随俗的文和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两种地域文化在同一场景下的碰撞并没有产生“1+1>2”的效果,反而让消费者不能很好的沉浸式消费体验。

(广州文和友)
同时,文和友对其它地域文化的把握明显不如长沙。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提出过文和友没有突出广州、深圳本地文化元素,设计过于简单粗暴,美食不能代表当地之类的质疑。
另一阻力来自于文和友笨重的大店模式。无论是长沙南信店,还是广州太古汇店、深圳东门店,文和友选址首选核心商圈的大面积店铺。文和友创始人文宾曾透露,与爱马仕毗邻、和世界一流品牌比肩而立,是文和友选址的最重要参照,门店还必须占据商场一楼的铺位。
这些因素意味着租金花费高企,长沙文和友门店年租金大约是300万元,不包括装修、改造以及后期门店运营成本。
盈利模式方面,文和友主要通过店铺收益分成或收取租金、物业费的方式变现。因此,人流量是文和友盈利的关键。长沙门店拥有旅游城市定位、当地特色菜加持以及熟悉本地市场等优势,得以维持源源不断的客流。今年年初,长沙文和友在元旦到春节前夕,每天接待顾客均在2-3万人次左右,这些是外地门店很难复制的。

网红餐饮热度下降
此外,抛开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网红餐饮行业近些年逐渐遇冷,网红餐饮生存周期已经从“年抛”变成“月抛”。此前美团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倒闭的餐饮门店中,有一半都是网红餐饮,网红品牌门店最短生命周期有小于一个月的。
该趋势在2024年继续加剧,海底捞旗下bistro囿吉山、江浙沪泰式火锅鼻祖Just Thai泰式火锅,以及被誉为“深圳最难预定牛排店”的网红牛扒店燃扒房Steak house等网红品牌,同样面临收缩或倒闭命运。
美团副总裁魏巍表示,“当周围环境、经济周期发生改变时,更应该关注餐饮中本质的东西和不变的东西,关注产品和服务。”
事实上,文和友也曾对产品进行过调整。为更好地贴合本地市场,深圳文和友将主营菜品从小龙虾改为生蚝,还引进了潮玩美妆集合点、沉浸式戏剧等新业态,后续还新增了海鲜市场、菜市场、集贸市场等场景;广州文和友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深圳文和友)
改变后的文和友广州、深圳门店效果依旧不理想,或许就像文宾说的那样,“开到外地时,文和友选择入乡随俗,让奔着长沙文化来的消费者铩羽而归。未来将更自信地表达长沙文化。”
经营方向不被消费者认可,网红餐饮热度下降,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文和友出湘受挫也很正常。

退守长沙或许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这不免让人想到另一个长沙网红品牌茶颜悦色,它跟文和友一样,缔造了数不胜数的“排队神话”,但同样遭遇了省外扩店水土不服的情况。在长沙本地,“流量神话”仍在持续上演,但武汉、苏州、重庆多地门店不再有排队现象,显得较为冷清。
在2020年底前,茶颜悦色已经在长沙守了7年。期间,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等新茶饮品牌开遍全国,跟茶颜悦色定位更为相近的霸王茶姬和茶理宜世,也趁此机会快速发展,抢占长沙以外的市场。

茶颜悦色或许并非不想走出长沙,只是他比文和友更清楚其中的困难,省外门店遇冷已经初步验证了这一预测。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和友与茶颜悦色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与长沙地域符号的深度融合。正因如此,两者一旦脱离长沙,品牌附带的文化属性就会削弱。短期内,消费者可能还会追求新鲜感,把时间线拉长,消费者就会发现他们的产品其实与其它品牌的差别不大,在长沙适用的文化溢价,在外省就会变成累赘。
近些年,文和友上热搜更多是集中在闭店、客流减少等负面消息,急于等待一个机会唤起消费者对文和友的正向记忆。不得不说,这次的直播事故文和友用力过猛了。
品牌印象受宣传影响,但不会因为某场秀就被决定,餐饮品牌的重心终究要回归食物本身。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