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新四军被捕,房东灌醉看守后悄声道:咱们赶紧一起逃

椰子族部落 2024-11-18 10:14:44

抗战时,一新四军被捕,房东灌醉看守后悄声道:咱们赶紧一起逃

炎热的夏日午后,江苏响水镇小浦村一处院落内,两名伪军正得意洋洋地押解着一名衣衫褴褛的年轻人。他们不会想到,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农家院主人,竟会用一顿看似普通的"接风宴",彻底改变了这个下午的走向。当酒过三巡,两名伪军醉得不省人事之时,院主人悄悄来到被绑在大槐树下的年轻人身边,轻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不仅让一名革命战士重获新生,更让这位普通的农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位院主人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救人?那名年轻战士后来又经历了什么?这个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真实故事,又隐藏着怎样动人的细节?

一、双方意外相遇

1944年7月23日,正值盛夏,响水镇小浦村外的麦田里,一场意外的遭遇战正在上演。那天清晨,新四军战士王德明奉命前往下兴庄传递一份紧急情报。为了避开日伪军的耳目,他特意选择了人烟稀少的田间小路。

谁知道,就在他途经一片高秫秆地时,迎面碰上了两名正在巡逻的伪军。这两名伪军一个叫小六庆,是当地出了名的地痞流氓,另一个叫张小狗,是伪军头目徐继泰的勤务兵。他们本来只是例行巡逻,却不曾想在这偏僻之处遇到了形迹可疑的王德明。

看到对方的军装,王德明立即意识到了危险。他转身就要逃跑,却被小六庆抢先一步拦住了去路。在这片齐人高的秫秆地里,三个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王德明虽然身手敏捷,但终究寡不敌众。更要命的是,他为了保护藏在衣襟里的情报,不得不处处受制。

搏斗中,张小狗的枪托重重地砸在了王德明的右脸上,顿时鲜血直流。趁着这个空档,小六庆从背后扑上来,将王德明按倒在地。就这样,这名年轻的新四军战士不幸被俘。

两个伪军用绳子将王德明捆得结结实实,一边推搡着他往村子里走,一边盘算着这份"意外之财"该如何处置。他们商量着要把人先带到李先同家歇脚,然后再送往据点请功。

正午时分,烈日当头。三人走在乡间小路上,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王德明的白色衣襟上已经沾满了血迹和泥土,伤口的疼痛和炎热的天气让他走得踉踉跄跄。

他们路过的每一户人家,都紧闭着门窗。乡亲们透过门缝偷偷看着这一幕,却无人敢出面相救。毕竟在那个年代,帮助新四军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就这样,三人一路走走停停,最终来到了李先同的院子前。

小六庆和张小狗选中李先同家,并非偶然。李先同在村里一向以热情好客闻名,他们打算在这里稍作休整,再继续赶路。然而他们不会想到,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停留,成了改变所有人命运的转折点。

二、李先同的机智谋划

当三人来到院门口时,李先同正坐在大槐树下纳凉。作为当地老住户,他对小六庆和张小狗的为人早有耳闻。这两人平日里仗着有伪军撑腰,没少在村里作威作福。此时见他们押解着一个浑身是血的年轻人,李先同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

小六庆和张小狗将王德明绑在院子外的大槐树上,大摇大摆地走进院子讨水喝。趁着他们低头喝水的功夫,李先同仔细打量着院外的年轻人。虽然衣衫褴褛,但从其挺拔的身姿和坚毅的眼神中,李先同看出这绝非寻常百姓。

张小狗喝完水后,得意洋洋地向李先同炫耀他们抓到了一个新四军。这个消息让李先同暗自着急,但他表面上却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开始实施一个临时想出的计策。

"两位兄弟辛苦了,既然来了就别急着走。"李先同装作热情地招呼道,"我家刚好杀了只鸡,再去买点酒,咱们好好吃一顿。"他一面吩咐儿子去杀鸡,一面让媳妇赶紧到镇上买酒。

李先同深谙这两人的性格。小六庆是个贪杯的主,而张小狗则最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果然,面对热气腾腾的炒鸡和醇香的黄酒,两人的警惕心渐渐放松。

趁着给两人布菜的空档,李先同悄悄给妻子使了个眼色。他的妻子心领神会,借故回房收拾细软。与此同时,他的儿子也借着倒酒的机会,将院外的情况仔细观察了一番。

酒过三巡,李先同不断给两人劝酒。他深知,这两人平日作威作福惯了,最是受不得他人吹捧。于是他一边给两人倒酒,一边说着恭维的话。渐渐地,两个伪军越喝越痛快,竟然开始互相较劲,争相豪饮。

李先同见时机成熟,趁机将家中最烈的一坛老酒端了出来。这酒是他平日里珍藏的,度数极高。果然,又过了半个时辰,小六庆和张小狗已经东倒西歪,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

就在两人即将醉倒之际,李先同的妻子已经带着简单的细软,悄悄从后门离开。他的儿子也找准时机,躲到了村外的亲戚家。整个过程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经过了李先同的精心安排。

最终,两名伪军彻底醉倒在了饭桌上。李先同在确认他们已经不省人事后,这才松了一口气。但他深知,接下来的行动才是最危险的时刻。时间不等人,一旦两个伪军醒来,等待他的将是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惊险的营救过程

李先同迅速来到大槐树下,借着月光仔细检查四周。院子里两个伪军鼾声如雷,街道上寂静无人。他快速解开绑在王德明身上的麻绳,低声说道:"快走吧,往北边的芦苇荡去。"

王德明刚被解开绳索,却因为长时间被捆绑,四肢已经麻木,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李先同见状,连忙扶住他,又递给他一个包袱,里面装着简单的干粮和一件黑色的旧棉袄。这件棉袄是李先同平日干活时穿的,虽然破旧,但在夜色中正好可以掩人耳目。

就在两人准备离开时,院内突然传来一声瓷器碎裂的声响。原来是小六庆在睡梦中踢翻了酒碗。这突如其来的响动让两人惊出一身冷汗,所幸两个伪军依旧沉浸在酒醉中,没有被惊醒。

走出院子后,李先同领着王德明抄小路向北行进。这条路是李先同平日里走惯了的,每一处弯道、每一个水沟他都了如指掌。月光下,两个人影快速穿行在田埂和庄稼地之间,不时停下来观察周围的动静。

刚过了杨家湾,远处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李先同立即示意王德明趴下,两人藏在路边的高粱地里。片刻后,一队日军巡逻队举着火把从大路上经过。等到巡逻队走远,两人这才继续前行。

来到芦苇荡边缘时,情况更加危险。这片芦苇荡是通往游击区的必经之路,日伪军经常在这里设卡检查。李先同带着王德明绕了一大圈,选择了一处较为偏僻的入口。就在他们准备分别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叫喊声。

原来是小六庆和张小狗已经酒醒,发现人质逃脱后,立即敲响了警钟。很快,大批伪军和日军被调动起来,开始了地毯式搜索。探照灯的光柱在夜空中来回扫射,军犬的吠叫声此起彼伏。

李先同当机立断,带着王德明钻进了一片茂密的芦苇丛。深秋的芦苇已经长得很高,两人弯腰前行,不时要用手拨开粗糙的芦苇茎。脚下是泥泞的沼泽地,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以免发出声响。

搜索的人越来越近,军犬的叫声也越来越清晰。李先同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很快就会被追兵发现。他指着远处一片较为稀疏的芦苇,示意王德明从那里突围,而他自己则朝相反的方向跑去,制造声响吸引追兵。

就这样,在一个无月的深夜,一个普通的农民用自己的生命为一名革命战士换取了逃生的机会。当第一缕晨光照亮芦苇荡时,王德明已经成功突围,而李先同则被愤怒的日伪军抓获。

四、惨痛的代价

次日清晨,李先同被押送到了响水镇日军据点。据点位于镇上最大的地主张家的宅院内,这里已经被日军改造成了一个设施完备的军事要塞。高大的围墙上布满了铁丝网,每个角落都架设着机枪,院内还专门辟出一块区域作为审讯室。

李先同被带进审讯室时,伪军头目徐继泰正在向日军汇报这起"窝藏匪徒"的案件。徐继泰曾是张家的管家,投敌后摇身一变成了伪军头目,专门负责搜捕抗日分子。他对李先同的审讯异常残酷,先是用皮鞭抽打,接着又用烧红的铁钳烫烤。然而,面对种种酷刑,李先同始终没有透露王德明的去向。

日军宪兵队长野田对李先同的态度极为恼火。他命人将李先同吊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上,又让人用盐水浇在伤口上。整整一天一夜,李先同都被悬挂在树上,既不给水喝,也不让休息。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咬紧牙关,没有说出半个字。

第三天早晨,野田改变了策略。他派人将李先同的妻子和儿子抓来,当着李先同的面对他们拳打脚踢。李先同的儿子年仅十五岁,被打得遍体鳞伤。他的妻子更是被打断了三根肋骨,但她在昏迷前仍然朝李先同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屈服。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小浦村。村民们看到,李家的房子被日伪军付之一炬,院子里的果树被连根拔起,田地里的庄稼也被践踏得一片狼藉。更令人震惊的是,日军在村口竖起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凡窝藏共匪者,一律按此处置。"

九月初的一个傍晚,日军在村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临时的刑场。村民们被强迫来到现场,眼睁睁地看着李先同一家被押上刑场。行刑前,野田再次询问李先同是否愿意交代新四军的去向。李先同没有回答,只是挺直了脊背。

行刑时,李先同先是目睹了妻儿惨死,然后自己也被推到了刑场中央。就在这时,他突然高喊了一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声呐喊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就连执行死刑的日军士兵都愣了一下。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村口的老槐树上飞起了一群麻雀。李先同倒下了,但他的事迹却在村民中间悄悄流传。从那以后,每当有人路过李家的旧址,都会默默地驻足片刻。那片被烧毁的废墟,成了小浦村人心中永远的痛。

日伪军本想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来震慑村民,却适得其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秘密打听游击队的下落,村民们也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日力量。李先同的牺牲,在无声中播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五、胜利的回报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了小浦村。当地游击队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顺利接管了响水镇日军据点。在搜查据点的档案室时,战士们发现了一份详细记录李先同案件的文件。文件中不仅记载了审讯过程,还附有当时的照片和供词。

就在这些文件被整理归档的同时,一支由王德明带领的部队进驻了小浦村。四年前那个stormy的夜晚,正是李先同的机智相助,才使得王德明得以脱险。此后,王德明多次派人打探李先同一家的下落,得知他们惨遭杀害后,始终将这件事记在心上。

在部队进村的第一天,王德明就带领战士们来到李家的旧址。杂草丛生的废墟上,只剩下几块断壁残垣。当年那棵见证了营救行动的大槐树已经枯死,但树干上依然能看到子弹留下的痕迹。

王德明召集村民,将李先同一家的英勇事迹公开讲述。当年被迫观看处决的村民们,这时才敢说出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有人回忆起李先同临死前的喊声,有人讲述了李先同妻子宁死不屈的眼神,还有人描述了李先同儿子在受刑时始终挺直的脊梁。

九月初,县政府派人来到小浦村,为李先同一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不仅有本村村民,还有周边村庄的群众。他们带来了花圈和祭品,许多人还特意穿上了新做的白布衣服。追悼会上,县长宣读了关于追认李先同为革命烈士的决定。

追悼会结束后,当地政府决定在李家的旧址上建造一座纪念堂。建设工程由王德明亲自督导,村民们也纷纷参与其中。有的出力,有的出材料,大家齐心协力,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工程。纪念堂的正门上方,镌刻着"李先同烈士纪念堂"几个大字。

纪念堂内部布置简单但庄重。正中悬挂着李先同一家三口的遗像,遗像是根据村民们的回忆由画师绘制的。左壁陈列着当年缴获的日军档案复印件,右壁则记录了李先同救助新四军战士的全过程。纪念堂的后院种植着三棵新槐树,寓意李家三口永垂不朽。

十月初,各地群众纷纷前来参观纪念堂。其中就有一些曾经被李先同帮助过的游击队员。他们带来了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武器,作为纪念堂的陈列品。有的还带着家人特意来此祭拜,感念李先同一家的恩情。

当年和李先同接触过的村民,也陆续讲述出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李先同不仅帮助过王德明,还曾多次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协助运送物资。他的妻子经常把家中仅有的粮食偷偷送给山上的游击队,他的儿子则在放牛时充当放哨的眼线。一家人配合默契,从未被日伪军发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