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晚年被采访:是否上过军校?哪场战役让他最难忘?

冰点历史 2023-10-29 09:02:51
前言

杨得志晚年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很详细地回答了记者抛出得一系列问题。

其中就包括有“是否上过军校?”、“哪场战役让他最难忘?”等。

杨得志是否上过军校?

军人都是会打仗的,将军更是如此。那么,杨得志是如何学会打仗的呢?是从军校里学的吗?

说起来,在我们军队的将领中,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科班出身,或者进过讲武堂,或者入过军校。这些将领先学习一些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然后投身到战争中去实践。

也就是说,在打中检验理论,在打中提高精进。诸如,朱德、彭德怀、徐向前、林彪等,就是这第一种的典型;

第二、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学到了打仗与指挥打仗的本领。比如,罗荣桓、陈毅、聂荣臻等。

第三、既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很高的文化知识,完全是在枪林弹雨中打出来的。例如,到苏联学习前的刘伯承、贺龙等。

而杨得志就属于第三种。

他是从入伍就开始打仗,从打仗中学习打仗。杨得志说,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给他的启发太多。

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让他懂得了怎样打才能获胜,怎样打就会失败。

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个军事指挥员。杨得志除了在战争中学习外,其实也有到军校进修过。

杨得志这一生进过三次军校。

第一次,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的东渡黄河之后,杨得志在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

这次学习的时间非常短,还没有学完,杨得志就接到西征,到前线打仗的命令。

这次究竟学了些什么,杨得志几乎忘记了。

第二次,1937年元旦,上级命令杨得志到军团部带一批干部到延安“抗大”学习。

此前,为了打击亲日派,杨得志率队伍转战多地,来到了陕西三原。

到了三原的军团部,杨得志得知这次参加学习的有50多名同志,由陈赓带队。

东征时,陈赓是红一师师长,杨得志是副师长。西征时,两人才分开。

这次重逢,他们都很高兴,陈赓笑着对杨得志说:“老杨呀,咱们要做同学了。”

杨得志知晓陈赓是进过黄埔军校的。但陈赓却说:“咱们抗大和黄埔可不一样啊!”

杨得志与大家步行了10多天才到达延安。所谓的抗大,规模其实很小,只有几所简陋的窑洞作校部的办公室。

杨得志进校时,校长是林彪,副校长是刘伯承。开课前,刘伯承召集学员们作了一次简短的讲话:

“现在中央要你们从理论上加以提高,还是为了打好仗。用战士们的话说:学好本领打日本嘛!”

由于杨得志的文化差,学习起来很吃力。

不过,杨得志是个聪明、肯吃苦的人。他就靠脑子记,记不住的就回去问陈赓、姬鹏飞等同志。

当时,抗大的课程很多,时间很紧。有哲学、政治、军事课。

抗大的教员也很多。毛主席讲游击战、朱老总讲党的建设,徐老、林老、谢老等也讲过课。

杨得志等人正积极学习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为了抗日救国,学业不得不结束了。

这次学习的时间也不长。但对杨得志来说,收获很多。

第三次,1954年,杨得志以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身份回国报告工作。做完报告后,杨得志给总参谋长黄克诚打电话,请示回朝鲜的问题。

黄克诚告诉他,军委决定让他不要回朝鲜了,到南京军事学院去学习。

杨得志听后,虽说舍不得离开朝鲜战场,但还是服从了军委的命令。

接着,副总参谋长张宗逊来找杨得志,对他说,南京军事学院成立了一个战役系,让杨得志去那里,既当学员又当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杨得志想的是,自己希望一门心思去学习,就不挂职务了。但张宗逊说,让杨得志挂职,是彭老总的意思。

杨得志听后,就不再讲价钱了。

在去往南京的火车上,杨得志听到广播里宣布,毛主席发出命令,任命杨得志为志愿军司令员。

杨得志笑了。这一任命很巧妙,美国的情报部门肯定会忙着收集杨得志的材料。

可他们却不知,杨得志将要南下去当一个学生。

南京军事学院,由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陈伯钧任副院长,钟期光任副政委。

战役系有53人,杨得志作为系主任和支部书记,首先就要将人分组。

陈锡联、廖汉生、张震都是组长。

杨得志在陈锡联当组长的第一组,组员有韩先楚、李天佑、刘震。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授衔时,战役系的学员全是将军,而第一组的五个人,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由此也被称为“上将组”。

学院规定,头半年是文化课,要学到高中一年级的文化课程。

之后半年是政治课。

最后两年是军事课程。

军事课程的要求很严,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由苏联顾问、院领导、教员三者同时在场监考,故被称作“三堂会审”。

这些监考老师会提出各种问题,要求学员们当场回答,很像现在的博士论文答辩。

杨得志那时为了准备考试和回答问题,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比上战场都让他感到紧张。

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杨得志各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杨得志说毕业后当了22年军区司令员,8年总参谋长,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三年的军事学院学习。

哪场战役让杨得志最难忘?

杨得志一生经历过很多战斗。有的是参加,有的是指挥。

作为一名军人,杨得志穿过多少硝烟炮火,出入多少枪林弹雨,大概很难说得清。

对于这个问题,杨得志并没有脱口而出,而是思考了许久。

从时间上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还击。

从地域上说,在南方打过,在北方打过,在亚热带的丛林打过,还在国外打过。

从作战对象上说,有国民党军队、有日寇、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还有领国军人。

说起来,杨得志几乎参与了革命战争的全过程。

杨得志说,突破天险乌江是他最难忘的一仗。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是先遣团。

“过于都河——翻九峰山——登大王山——血战湘江”,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期间,战士们伤亡太大,打得很憋屈。

就在局势到了危急关头的情况下,红一团奉命赶到乌江渡口“龙溪”,准备强渡乌江。

由于中央领导机关和部队都在乌江西岸,若是突破乌江,那么全军就能直取遵义,还能把追赶他们的十几万敌军甩远一些。

乌江的水流很急,两岸是悬崖峭壁。加之红一团是长途行军,十分疲惫,想要渡过去,困难很大。

杨得志与政委黎林来到附近的村子,打算找些渡河的工具。结果大失所望,连一支木桨都没有找到。

当地人告诉杨得志,渡乌江要满足三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可部队却连一个也不具备。

这时,杨得志从水中漂浮的一节竹竿获得灵感,决定扎竹排过江。

竹排扎好后,杨得志从前卫营选了8个水性好的战士进行试渡。

不幸的是,竹排入水行动短短几分钟,就被大浪推翻,8名英勇的战士,被埋葬于旋涡之中。

杨得志的心是沉重的,但江还是要渡。

战士们也没有被吓倒,各个争相向前卫营营长请求任务。第二次,又挑选了十几名同志渡江。

杨得志对他们说,就是一个人,也要渡过去!全团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

看着竹排入水,杨得志的心很不安。若是竹排再出问题,天一亮,渡江的策略就会被敌人捕捉,到时候就更麻烦了。

半个小时过后,对岸响起了两声枪响。杨得志长舒一口气。

随后,另一只竹排也出动了。不一会儿,对岸响起了爆炸声,喊杀声。

等杨得志和黎林过江后,组织部队以猛烈火力,快速动作占领了全部阵地,为中央机关和大部队过江打开了通路。

这是杨得志自长征开始后,打得第一个痛快仗。在他的心中也是最为难以忘怀的。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哦!

1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