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被称为人生的三大快事,其中金榜题名可以说是每一个少年郎的梦想。而作为金榜题名中的翘首——状元郎,无疑是科举考试中最耀眼的明星,是万人瞩目的对象。但是先别高兴,拿了状元并不意味人生开挂,反而存在感相当低,是什么让这些顶着光环的状元们高开低走呢?下面来探讨一下。
一、并不那么成功的状元
然而,细究历史,真正算得上功成名就的状元是屈指可数的。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在777名状元中,担任过宰相的有45人,占比仅为3.7%。可见,作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状元郎,在同时期政治界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那么状元们在其它方面的成就如何呢?且不提理工,状元肯定擅长文学,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贺、刘禹锡、孟郊等以诗名世者,只有王维中过状元。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只考中进士,成绩最好的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而苏洵连进士都没考中。可见,文学界状元的影响力也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元明清,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不都是进士和翰林,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
二、状元存在感低的原因
状元郎由于在起步阶段就取得领先,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光环和资源,获得皇上的认可,按常理,应该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什么最后都泯然众人了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大多数状元郎缺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他们走上社会后,没有能够取得重大功绩的原因之一。状元郎能够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说明他们自身具有相当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但并不能说明他们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但跟社会比较起来,学校是相对单纯的环境。状元们只要专注于学习,就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到社会上尤其是官场上,环境要复杂得多,状元们适应不了环境,纷纷被淘汰出局。
而且通过科考进入官场的,大多没有背景,也没有接受从小耳濡目染的官场文化,说话办事跟其他同僚融入不到一起,和他人融入不到一起,只剩自己单打独斗,当然难以在官场取得成就。
2、学习好的人一般受挫折较少,对自身过于自信,自尊心强,不愿意轻易向人低头,一旦遭遇失败,很容易一蹶不振。而那些天资不是很好的学生,从小经受打击,往往能够比较圆滑地处理人际关系,更有韧劲,能正确对待挫折,因此,更容易取得成功。
3、缺乏持久的学习能力是多数状元郎没有重大贡献的最根本原因。人的一生,在学校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人生真正的较量应该是在走上社会才开始的。一个人不管智力高低,只有保持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
以文学为例,那是需要一生钻研提升的,需要与社会接触,经过生活磨砺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而对于年少成名的状元们来说,顶着巨大的光环,更容易在名誉面前冲昏头脑,丧失进取心,纵使一开始文采斐然,久而久之的不锻炼,文笔也会生疏。因此,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不断提升自己,这也是很多状元郎不具备的。
三、历史上的著名状元
第1位 王维
王维是唐代开元十九年辛未科状元。虽然他的才华被后世公认,但是王维这个状元其实是靠关系拿到的。唐代以诗歌取士,当时流行一种“行卷”的风气。所谓行卷,就是考生们将自己平时的诗文作品献给主考官和各大名流,通过社会声誉来影响科举最后的结果。
而王维中状元就得到了唐代玉真公主的大力举荐。但不管怎么说,王维的才华是大家公认的。他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又擅长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因为带有禅味,被人们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歌名作众多,很多我们朗朗上口,比如《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第2位 张孝祥
张孝祥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科状元。熟悉文学的朋友们都应该听说过张孝祥的名字,因为张孝祥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风格接近苏东坡,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留下了众多千古绝唱。
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张孝祥为权相秦桧所忌恨,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张孝祥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1170年在芜湖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第3位 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为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最终因势孤力单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最著名的是《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4位 杨慎
杨慎是明代正德六年辛未科状元。他的父亲是权倾一时的大学士杨廷和。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杨慎中状元是不是有他父亲的帮忙呢?其实杨慎的才华在明代是被公认的,他小时候就是神童,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足以让众人惊叹。所以杨慎中状元,并不存在需要特意“避嫌”的情况。
杨慎十分博学,他的著作非常多,因此被不少人认为他是明朝第一才子。而杨慎最出名的诗词作品,应该是那首被放在《三国演义》开头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5位 张謇
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恩科状元,含金量可能比不上之前的一些状元。但是张謇真正出色的地方在于他提倡“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我们不能否认科举的意义,它为古代朝廷选拔出了大量人才,也给了普通百姓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但是科举制度的弊端却也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很多人八股文写得好,考取了功名,但是并不代表此人一定具有真才实学。有人说,在古代,状元不如进士,进士不如落第举子,这话有一定道理。状元名声极其好听,但是拥有大作为的人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后来废除科举的重要原因吧。
不谈基数只谈个数就是耍流氓。每一科状元只有一个,进士特么的三百多。一个人机会大还是几百个人机会大?
要留名就得做事,但做事?不好意思先生没有教[得瑟][得瑟][得瑟]
是不是说明腐儒书呆子比例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