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一个思想先进的人跟随康有为上书申请变法,几番周折之后,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谁知变法还没有实行,就被慈禧太后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活着,他逃到了海外,没想到,他在会马来西亚建立了一个中国城。
在这座城市里,到处写的都是汉字,路人聊天讲的都是中国话,在这里中国人根本不会觉得自己出了国。
说起这座城市,最感谢的就是晚清时期的一个福建人——黄乃裳,是他与马来西亚的领导签署了长达999年的契约,让上千位海外华人,在南海也有了可以回家的去处。
即使出身贫寒,也不落人后1849年,黄乃裳出生于福建,父亲是一个木匠,原本生活应该还过得去,可是黄乃裳的母亲生病,常年卧床休息,药还不能断,这就使生活有些贫困,加上黄乃裳还要上学,这就使原本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由于黄乃裳渴望学习,无法让自己放弃读书,所以自小,黄乃裳就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随着黄乃裳的长大,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又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直到那天,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是一个传教士,黄乃裳听了他的讲解之后,对于心中的问题算是有了新的答案。
1866年,在黄乃裳二十周岁之际,他接受了传教士薛承恩的洗礼,算是正式成为基督教的一员,虽然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黄乃裳的做法,但大家都是私底下说几句,并没有人去干预黄乃裳的决定。
1867年,在黄乃裳21岁的时候被一位有名的牧师许扬美收为徒弟,然后跟随其去别的县城进行传教,慢慢的黄乃裳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知识。
在跟着师傅到处传教的过程中,不免会有人问黄乃裳:“你为什么会改变你的信仰呢?其中又发生了什么呢?”
黄乃裳只是说:“我只不过是在基督教的学问中,找到了我所追求的问题的答案罢了!”
在传教的过程中,黄乃裳发现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来传播新的学问是远远不够的,他觉得必须有一群有影响力的人来宣传,一定会更有效果,于是他决定参加科考。
下定决心参加科举,拯救国家1877年,黄乃裳通过努力,终于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考中了秀才之后,黄乃裳发现秀才这个身份依旧没有什么影响力。
1894年,他又发奋图强,终于在他四十五岁那年考中举人。
只是幸运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不幸,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黄乃裳的弟弟,在黄海海战中和邓世昌等人不幸殉国。
伤心之余,黄乃裳没有堕落,他感觉到国家的腐败,他觉得国家的状况应当改变,他不再废寝忘食地研究八股文,而是开始研究新文化,试图从中获取新出路。
1896年,他跟着一群有志之士参加游行活动,并在老家福建创办报纸,来宣传君主立宪制的思想。
在黄乃裳四十八岁的时候,黄乃裳通过了会试,成为国子监中的一员,之后,他结交了六君子,并且极力地向李鸿章等人介绍新学,还多次上书请求维新变法。
就在黄乃裳等人好不容易说服光绪皇帝变法的时候,没想到被慈禧太后给断了后路,就维新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为了活命,黄乃裳也开始逃亡。
黄乃裳回到了家乡,看到家乡的人民生活困苦,他于心不忍,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于是他决定重新找一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
作为一个基督教徒,黄乃裳对“五月花号”的故事非常推崇,他认为在中国动乱之际,也可以效仿“五月花号”的故事,带领中国人开辟一块适宜居住的“世外桃源”。
1899年,黄乃裳离开了福州,准备前往南洋去勘察一下,他历经磨难实地踏勘,这期间去了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等多个地方,经过重重选择,最终觉得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是个不错的地方。
沙捞越土地面积广,土著居民十分得少,而且农业极其落后,更别提有手工业的发展了,黄乃裳看到这片土地的一条河流,那与他家乡的河流十分相似,他觉得这块土地就是在等着他的到来。
黄乃裳立马去联系当地管事的人,去商量土地的租赁问题,随后签下了长达999年的合约。
1900年9月,黄乃裳回到福建去招工,12月,黄乃裳率领第一批移民前往沙捞越。
这些人都来自福建,男女老少都有,而且都是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但是路途遥远历尽艰辛,在赶路的期间不断有人离开,最后黄乃裳带着剩下的72人到达沙捞越,作为第一批移民到达现场。
第一批移民的成功让黄乃裳非常开心,于是在第二批移民时,黄乃裳广泛招募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完善沙捞越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1901年2月,黄乃裳又带领第二批移民开始起航,一路困难重重,终于在1901年3月安全到达,自此第二批福州籍移民也已经到达。
1902年1月,黄乃裳在福建以及附近各个地方招到500多名农工,黄乃裳租了一艘船,带领移民在1902年5月开始启程,经过重重奔波,在6月终于到达沙捞越,至此黄乃裳召集的一共1118名福州移民全部到达沙捞越,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基督教的信徒。
就这样,黄乃裳带领着这些人,开始了新的生活,首先是要给这片新土地命名,最后决定命名为“新福州”为了纪念家乡。
在移民全部到达以后,黄乃裳又和当地政府贷款,用于给移民建造住处。
只是想象是美好的,当实践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一次到这个地方的福州人并不习惯当地的气候,本来生活条件就艰苦,再加上水土不服,人们的日子更难过了,黄乃裳总是帮助人民找来医疗物资。
黄乃裳的带领下,这些新福州人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他们勤勉,想尽办法使这片土地长出农作物,慢慢地沙捞越这个荒芜的地方也开始出现烟火气,大家也都在努力向上地活着。
为了方便生活,黄乃裳还开建了小店铺,来售卖一些基础的生活用品,此外还有专门的医生、老师等,为了发展教育,黄乃裳还想办起学堂,就这样一个满是生活气息的先进小村庄就诞生了。
但是农耕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东南亚地区并不适合种植水稻,尤其是沙捞越地区的气候,福州人民积累下来的农耕经验在这里并不适用。
但好在,在黄乃裳的带领下,沙捞越的人民学会了当地特色种植的橡胶、胡椒等作物。
新福州人基本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在黄乃裳走后,牧师富雅各便开始带着当地居民继续农耕。
为了活着,新福州人便开始学习种植当地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在那个时候也是十分紧缺的,就这样他们开始通过卖这些农作物,来改善生活,也在尝试着开辟新的方法,来种植水稻,慢慢的生活了有了起色。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地方紧挨着大海,可以通过海上运输来赚钱,他们开始制造船只,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船舶运输业。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们的造船业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边的城市对新福州人夸赞不已,希望能一起合作。
就是这样,这一千余漂泊异乡的老百姓,凭借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一座“世外桃源”式的避难所。
尽管已经孤悬海外,但这些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国家艰难地抗战时期,他们更是捐款捐物支援抗战,为中国独立和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甘于安享晚年当年就在大家以为,黄乃裳在历经半生磨难之后,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享受安稳生活的时候,他却又遭受到了排挤。
原来啊!新福州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能一直幸福下去,没想到的是当地政府要求他们开办赌场和贩卖毒品,黄乃裳带头坚决抵制这些,就遭到了当地的排挤。
所以,黄乃裳就被迫离开了沙捞越地区,也有说法是黄乃裳在沙捞越当地经营不善欠下了巨额的债务,但是沙捞越当地人都传说是被排挤走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中国的革命,孙中山先生很早就和黄乃裳见过面,他对黄乃裳非常欣赏,随即就希望黄乃裳加入革命。
孙中山先生对于革命的热忱,深深打动了黄乃裳的心,于是新福州建设得差不多之际,他也准备回国,完成他该做的事情去了。
1911年辛亥革命,黄乃裳义不容辞地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为了解决好临时政府财政困难的经济问题,黄乃裳以个人名义号召“新福州人”为捐款一百多万两,他还亲自上战场,要知道此时的黄乃裳已经六十多岁了。
六十多岁的黄乃裳带头冲锋陷阵,在福州地区开启了革命的先河,最后,这场战争黄乃裳的功劳最大。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当时的指挥官准备去黄乃裳家道谢,刚好赶上了黄乃裳在吃饭,桌上只有一盘青菜和一碗清汤寡水的稀饭,连肉食都没有,但黄乃裳吃得很香,一看这就是他的平常饭菜,几人见到这个场景纷纷感叹黄乃裳的朴素。
就是这样一位朴素的老人,一辈子做到了“奉公不顾私,尽心无二虑”,并且将自己剩余的岁月都交付给了中国革命。
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全国上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倒袁运动,南方先后开始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而黄乃裳作为支持革命的一份子,自然是带头挑明旗号反对袁世凯。
当年已经六十多岁的黄乃裳被袁世凯手下抓捕投入监狱,这引起了全球华人的抗议,在舆论的重压之下,袁世凯只得妥协将黄乃裳释放。
1924年9月黄乃裳因病去世,他的后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从各地赶回国内,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黄乃裳作为国民政府的特邀官员,在葬礼当天黄家人公布遗产数额时他们却惊呆,因为据统计黄乃裳老先生的名下没有一座房产、商铺,就连现金也只有区区几块大洋。
新福州的居民将黄乃裳奉为“港主”,在他去世之后更是造像纪念,现在的中国城还有黄乃裳的塑像。
新福州的居民始终没忘了他们是中国人的后裔,黄乃裳一个人打造了一个中国城,值得所有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