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鲜前夕:刘伯承麾下二猛将因私事起争执,刘帅忍着怒火和稀泥

雨故人愁思 2025-01-05 18:19:26

王近山作战勇猛,尤其善打恶仗硬仗,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的岁月里,他率部冲锋陷阵,屡建奇功。

刘伯承多次称赞王近山,是我军难得的一名智勇双全的虎将,因此他对自己这位部下是宠爱有加。

刘伯承麾下的另一位猛将肖永银,同样能征善战,智谋过人,在革命的各个时期都表现的非常出色,战功赫赫,深受刘伯承的赏识。

然而,就在我军即将入朝作战的关键时刻,刘伯承麾下的这两员爱将,却因私事起了争执,为了顾全大局,刘帅强忍怒火和稀泥,化解了矛盾。

那么,刘帅麾下这二猛将到底有着怎样的纠葛?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王近山打仗不要命 战友送他外号“王疯子”

1930年,王近山参加红四方面军时才15岁,别看他年龄小,可在战斗中却表现的相当勇猛,而且还挺有号召力了,上级领导看在眼里,很是赏识,于是在他参军的第二年,便破格将他提拔为连长,因为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所以大家都喊他“小连长”。

王近山当上连长后,在打仗时表现的更加勇敢,而且是一种几乎不要命的勇敢。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子弹打光了,他便毫不犹豫的猛地抱住一个敌人,一起滚下悬崖,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敌人死了,他却幸运的保住了性命,此后,战友们便送给他一个“王疯子”的绰号。

而也正是他这种不要命的战斗精神,极大鼓舞了部队的士气,连队在他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了敌人,他也因此立下了一件又一件的战功。

与此同时,他的职务也不断得到晋升,从连长一步步被升任到团长。

1933年秋天,四川大军阀刘湘对红四方面军展开六路围攻,时任红28团团长的王近山,身先士卒,率部冲杀在最前线。

在一次追击敌人的战斗中,28团突然与“傻儿师长”范绍曾部遭遇,陷入了重重包围中。

逆境中,28团的将士们在浑身是胆的团长王近山的率领下,没有一人畏惧后退,紧随团长左右斩杀,越战越勇。

敌人被震慑,竟然被吓得魂飞胆丧,一个旅的敌军竟然被还不够一个营兵力的28团,杀得屁滚尿流。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红油遭到川军重兵袭击,我军防线被突破后,敌军继续向我军阵地发动猛烈进攻。

在这危机时刻,王近山临危受命,率28团发起反冲锋。

在明显的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王近山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挥舞着刺刀与敌人厮杀了起来,枪林弹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弹,昏迷倒地。

时任总指挥的徐向前看到爱将受伤晕倒,一下急了,他便大声呼喊着王近山的名字,边指挥作战。

正被抬下阵地的王近山被徐帅奇迹般的唤醒,他立即命令战士,抬着他返回战场,继续指挥战斗。

可当时的战斗太激烈了,王近山的头部又不幸中弹,再次陷入了昏迷。

徐帅看到担架上昏迷不醒,已成血人的爱徒,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不过,很幸运,王近山命不该绝,他再次从鬼门关逃了回来。

伤愈后,被升任为第十师副师长的王近山,继续率领所部投入到长征途中的大大小小的战斗战役中,为部队胜利抵达陕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近山与肖永银并肩作战 结下了深厚友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近山被安排到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任副团长。

在接下来的抗战岁月中,王近山率部驰骋沙场,与日寇展开一场又一场的生死决战,再次充分展现了他身上那股舍生忘死的“疯劲儿”。

也正是因为王近山这股与众不同的“疯劲儿”,和一次次重挫日军,勇创佳绩,获得了刘伯承等首长对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的高度称赞和认可。

遇到难以攻克的大仗硬仗,刘伯承在选将时,首先想到的便是王近山。

1945年10月,王近山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第6纵队副司令员,不久后升任为司令员。

而此时,刘伯承的另一位爱将肖永银,也被调到了6纵,担任第18旅旅长一职。

值得一提的时,肖永银实际上是与王近山在在同一年加入红四方面军,但两人虽然同在一个军,但却不在一个师。

王近山在部队成长的很快,到1935年时他已经晋升到师级干部,而那时的肖永银则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任司号长。

由于王近山与肖永银级别差距比较大,又不在同一个军,因此在那段时期,两人没有任何交集。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两人都被调入八路军129师任职,王近山在386旅任团长,而肖永银则在385旅任营长,在这一时期,两人虽然同在一个师任职,但由于当时部队都是分散作战,因此两人仍然没有接触的机会。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最受刘伯承赏识这两位猛将,终于在六纵相逢在一起。

王近山与肖永银,虽然从未直接接触过,但二人却彼此都听说过对方的大名,而且相互佩服,因此,经过短暂的磨合,肖永银便成为了王近山最为信任的部下。

在准备攻打兰考时,由于这是六纵新组建以来,首次接到的重大艰巨任务,所以几个旅都争着担任主攻。

按照王近山的安排,本来是计划让肖永银的旅打主攻的,但后来在召开作战会议室时,六纵副司令兼16旅旅长的韦杰,坚持要打主攻,而且死活不让步。

这下可让王近山为了难,如果这个主攻不给韦杰,作为副司令员,他在面子上就有些下不来台。可是如果答应韦杰,那肖永银这边也不好解释。

王近山挠着头,瞅瞅韦杰,又看看肖永银,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决断.....

看到司令员为难成这样,肖永银有些过意不去了,他强忍着心中的不快,对王近山说道:“无论组织上怎么决定,我都没意见,坚决服从!”

肖永银这番话,很明显是做出了让步,王近山长舒了一口气,充满感激的望了肖永银一眼,随后下达了令16旅打主攻的指示。

这个小插曲之后,王近山除了赏识肖永银的作战能力,对他的人品也大加称赞。

1946年9月初,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进攻,刘邓决定在定陶地区发动一次大战役,而定陶战役能否成功,取决于大杨湖战斗打得怎么样。

最终六纵争取到了攻打大杨湖的任务,而王近山又不假思索的将大杨湖战斗中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肖永银。

但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大杨湖战斗进行的异常艰难,肖永银率部久攻不下,几次向纵队请求增援。

面对肖永银的求援,王近山也不多问,而是尽自己所能给予支援,这让肖永银很是感动。

经过三天的拼死血战,六纵最终以全歼敌军一个精锐师的辉煌战绩,威震全军。

自大杨湖战斗之后,王、肖这两位战将之间的友谊愈发深厚,用亲密无间来形容,毫不夸张。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二位战将并肩作战,从中原到西南,胜仗是一场接着一场,刘伯承每每提到自己这两位爱将,都是赞不绝口。

王近山与肖永银闹矛盾 刘伯承忍住怒火和稀泥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后来王近山因为自己感情方面的问题,对肖永银产生误会,这对他们的友谊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事情的起因,是在成都战役之后,时任3兵团副司令员兼12军军长和政委的王近山,竟然与妻子的亲妹妹产生了感情,并陷入了热恋中,此事传开后,惊动了上级机关。

上级首长指示时任12军副军长的肖永银负责处理这起“风流案”,并要求肖永银召开团以上的干部会议,在会议上对此案进行公开审理。

肖永银不同意开会审理此案,表示此事一旦公开,肯定会对王近山的工作产生不小的影响。

上级看肖永银迟迟不召开会议,于是便重新派其他人来主持召开会议,最终王近山因此事受到批评和处分。

这件事之后,王近山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同时他还对肖永银产生了误解,以为是肖永银在背后整他,自此对肖永银非常冷淡,二人之间的友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12军奉命准备入朝参战。

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肖永银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

然而,眼见12军团以上的指挥员们几乎都接到了随军赴朝参战的命令,可时任1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的肖永银,却没接到命令。

肖永银心中很是着急,本想去找军长王近山问问,可当他见到王近山,准备开口时,王近山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冷冷瞅了他一眼,便转身走开了。

看到王近山这个表情,肖永银一下子明白了,王近山在选兵择将时,并不是漏掉了自己,而是根本没打算让自己参战,一种被遗弃的委屈顿时升上心头。

这种情况,即使自己去找王近山,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肖永银左思右想了半天,决定去找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求老首长帮帮忙。

肖永银心急火燎的来到刘伯承家,他一见老首长,便委屈的诉起了苦:“老首长啊,你是了解我的,王近山那件事......我一直都在维护他,想大事化小,可这件事也不是我所能左右的,结果他一直误会我到现在,我的解释他听都不听,这不,连入朝参战他都不准备让我去.....”

听了肖永银伤心委屈的诉说,刘帅对王近山的做法很恼火,本想将他叫过来好好教育教育,但考虑到他马上要上战场打仗,决定是等以后再说,于是便强压怒火对肖永银说道:“这个情况我是清楚的,确实委屈你了,等你们从战场回来,我让王近山给你赔不是。”

肖永银一听刘帅那句“等你们从战场回来....”顿时心下一喜,激动道:“首长,那您是同意我去参战了?”他边说边迅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请战报告”,请刘伯承签字。

刘帅二话没说,提笔签下了“同意”二字。

在接下来的异国他乡战场作战的过程中,王近山、肖永银二人配合默契,共同率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们之间的隔阂却并没有多大改善。

直到后来,到了我国那段特殊时期,王近山受到冲击,肖永银不怕受牵连,出手相助,这让王近山很是感动,此后二人终于冰释前嫌。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