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携手,深圳河治理成大湾区协作典范

世界生态杂志 2024-12-17 13:46:03

“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两三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

……

深圳河是深港两地的界河,曾经,深圳河两岸饱受洪水困扰。从1982年开始,经过深港两地40余年的治理,深圳河不仅基本消除了洪涝隐患,水质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深港两地如何携手共治深圳河?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召开不久,记者来到深圳河边,听参与者、见证者讲述深圳河治理的故事。

从谈判到携手,全过程环评开先河

在深圳河畔的治河广场上,伫立着一块刻有“携手”二字的石碑,这是深圳河治理30周年时树立的,见证着深港两地合力治水结下的深厚友谊。

时间回到1982年,香港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明珠,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国际窗口。水患成为发展最大的阻碍之一,治理深圳河,不仅成为两岸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成为深港双方政府的共识。

同年3月,深港双方政府联合成立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一方面为改善水质,一方面为满足行洪需要。同年4月,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谈判正式开始,双方组成联合工作小组。1985年,《深圳河防洪计划报告书》完成,将深圳河治理工程分为三期,包括裁弯取直、河段整治、河口治理等。

1995年,深圳河治理工程一期正式开工。从1982年到1995年,深港双方的谈判为何历经13年之久?

深圳市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涉港事务部负责人王政君介绍说,由于当时深港双方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技术规范不同,项目招标与施工管理不能完全套用内地标准与惯例进行,需要采用一种能满足双方法律法规要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招标与合同管理模式。

因此,1993年2月,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招标采用国际工程的招标方式与程序,以“竞争、择优”的原则,先后组织实施了水文测验、地形测量、水工试验、环评研究、设计、施工、监理等大小数十个项目的招标工作,并主动邀请市监察局、司法局、反贪局、公证部门参与招标工作的全过程。

同时,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与工程设计同步进行,研究结果对工程能否实施具有一票否决权,形成了一套“监察—评估—决策—实施”的工程机制。

“一期工程环评招标开创了我国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招标的先河,治理深圳河工程是全国第一个进行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估及监察的水利工程。”王政君说。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1997年之际,一期工程于同年4月18日完工,工程中裁弯取直形成87公顷的河套地区,成为深港双方共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从一期工程到四期工程,生态理念一以贯之

“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对双子鲤鱼山进行改造时,深港双方均表示要保护白肩雕,当时正值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初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在那时就融贯于工程项目中。”王政君介绍说。

深圳河治理从规划环评到工程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以贯之。

正因如此,深圳河的治理过程中,深港双方都十分重视环境测评,对施工范围的各种因素,如大气、噪声、植物、水质、底泥、底栖生物、鸟类、考古等多维度、全方面开展环境监察与审核,并制定了环境损失补偿计划。

图为深圳河口

深圳河地理位置特殊,两岸有两大重要保护区——南岸有国际级的香港米埔湿地,北岸有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治理注重河流生态恢复,对红树林进行了生态补偿等。

随着深港两地城市发展,三期工程兼顾了城市发展、人文关怀、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广泛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如应用污染土固化技术,有效减少了二次污染,解决了污染土弃置场地缺乏的问题,且污染土固化后可用于堤后填筑。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杨凌云告诉记者:“深圳河治理起初确定了三期工程,2002年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职权范围扩大到同时处理干流深圳河污染事宜。在工作小组推动下,深港双方陆续开展了四期深圳河联合治理工程。”

四期工程的设计重点是“安全和生态”。一方面通过兴建滞洪区(生态湿地)、进行堤岸覆绿、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减缓下游河道防洪压力,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对动植物保育,施工前期进行生物调查,施工中进行动态监控,增设生物通道等,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从1995年一期工程动工到2017年四期工程完工,治理后的深圳河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两三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基本上消除深圳河洪涝隐患并整治了大部分干流排污口。”杨凌云介绍说,“十三五”以来,深圳市高强度开展了深圳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有力推动深圳河水质提升。

数字化治水,合力攻破差异化难题

洪涝隐患基本消除,水质提升成为关键。深圳河流域有9047个排水小区,超2.7万公里排水管网,12座净化厂、85座雨污水泵站,怎么管好入河水质?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一级主任科员景青锋介绍说,深圳市深入开展深圳河提质攻坚行动,实施“厂、网、河、站、池、泥”全要素全流域一体化管控,共梳理落实治水任务107项、完成混流社区正本清源改造778个、新建管网10.33公里、完善或修复管网22.07公里,有力保障深圳侧水质达标。

工程后的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数字化管理发挥作用。在深圳市水务集团,记者看到一块大屏幕,动态展示深圳河流域情况。据介绍,这一深圳河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数字河湾全要素水质、液位、小流域、调度、设施五图联动,为管理决策提供“一屏统管、五图研判、全要素联动”的数字管理抓手。

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深圳,生产生活污染负荷大;而在紧邻的香港一侧,农业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来源,加之香港对总磷的管控较松,导致香港侧来水总磷浓度偏高。

“深港两地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一致,这也是深圳河治理的难点所在。”景青锋介绍说,对此深港两地密切联动调研,积极研究能满足两地水环境质量要求的方案。

在总磷问题上,港方搁置两地标准差异问题,双方积极推动石湖墟污水处理厂总磷提标。截至2023年12月底,出厂水质可达到一级A标准,大部分时间达到地表水Ⅳ类,对深圳河水质改善起到关键作用。

图为深港开展2024年深圳河湾联合监测行动

杨凌云介绍说,深港双方建立了水质管理工作群,“一对一”专人联系,及时沟通深圳河干支流水质、异常排水等问题。每半年,深港双方还会召开一次合作专班会议,及时总结、固化关键核心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在粤港澳合作的大框架下,深港协作的紧密程度越来越高了。尤其是深圳河治理上,2023年—2024年10月底,共进行会议、交流18次。”他感受颇深。

通过深港合力攻坚,今年1—11月,深圳河口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深圳河治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缩影。今天的深圳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翱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正在展现。

图为深圳河上成群的鸟类。

编辑:张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