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8岁小女孩,在家里,一边哭一边找自己养了2年的宠物鸡。
女孩的爸妈不但没有安慰孩子,反而拿起手机跟在孩子后边拍视频。
等孩子翻看完冰箱,孩子的爸爸才指着饭桌上一盘鸡肉说:“搁这呢!”
孩子颤抖着哭腔,不可置信地说:“真是啊?”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千万家庭中上演:不打不骂却更伤孩子
可随后,孩子又用手拿起盘子中的鸡肉,大快朵颐起来。看着孩子的前后反差,父母又乐不可支起来。近几年,类似山东小女孩的事件,我们屡见不鲜。
很多父母都趁着孩子不在家时,偷偷处理了孩子养了多年的宠物,将他们做成一道美食,端上餐桌。
某社交平台的一位博主曾在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和妈妈的视频记录。当时博主正吃着刚点的外卖,妈妈却又指责起她总是点外卖的行为。
博主向妈妈解释说,天气太热,不想做饭。可妈妈却说:“这点热算啥?你看看你舅舅家的孩子。你好好努力,赚钱了以后,多的是人给你做饭吃。”
当自己的分享欲被妈妈否定,还有停不下来的苦难教育、亏欠教育、攀比教育,压得博主喘不过来气。
她告诉妈妈,她只想做自己,不想和别人比,希望妈妈不要每次都这么扫兴。
她也反问妈妈:“难道我只配吃苦,就不值得被别人夸一句吗?”可妈妈却告诉她:“只有父母才会和你们这么说。”
我不禁想起去年暑假,去我表哥家做客时,表哥的女儿对他说:“今天好热呀。”表哥却回复了一句让我非常意想不到的话: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魔力,能让孩子们在三秒之内丧失聊天的欲望。很显然,这并不是亲子之间正常的交流方式。
在电影《狗十三》中,李玩的父亲希望通过一只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
小狗不慎走失,李玩开始努力寻找,也在尽力接纳这个事实。可大人们却没有尊重和理解她的立场和需求,反而强迫李玩接受另一条小狗。
很多孩子从13岁的少女李玩身上,看到了那个被无数枷锁捆绑着的自己。
网友“小条条”说,小时候她藏在书里的一盒闪光笔,被爸爸扔进了防盗窗外的爬山虎里。再过了没多久,她亲手养大的小狗被妈妈送人了。
26岁时,她以为她长大了,可以保护自己的猫了,可父母还是通过伤害动物的方式告诉她,她依旧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在一些大人眼中,孩子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需要为孩子提供任何情绪价值。
父母却不知道,这种情感漠视,正是新型情感暴力的一种,它正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我们的孩子。
如果父母有以下几种教育方式,我们一定要积极改正,否则毁了孩子一生还不自知。
情感忽视是一种无声的家庭情感暴力,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电子产品代替陪伴
如今社会压力大,沉重的房贷、车贷,高强度的工作,让很多父母奔波在家与公司之间,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在抽取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与将时间放在赚钱养家上,相信不少父母都选择了后者。
尽管身不由己,可我们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孩子缺失了父母的陪伴,亏欠了孩子。
于是,各种电子产品便成为我们抚慰孩子心灵、缓解自己愧疚之情的最好手段。
只要孩子在家休息,他的玩伴永远是冷冰冰的手机、电脑、平板。父母还以为这就是孩子最喜欢的娱乐方式,认为自己的陪伴远远比不上电子产品里的花花世界。
◎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拿着成绩不太理想的试卷让父母签字时,父母会说:“你要是有别家孩子一半本事,我就要烧高香了!”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要上某兴趣班,培养一项特长时,父母会说:“就你还想干什么事,算了吧,你就是三分钟热度。”
很多父母喜欢抱怨自家孩子缺乏自信、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没有一点孩子该有的朝气和活力。
可父母却不知道,一步步摧毁孩子自信心的,正是自己。
那些通过贬低孩子而表达自谦意图的父母,那些通过互相比较激起孩子努力欲的父母,是我们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
◎打断孩子的分享欲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无论是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还是漫不经心敷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抑或是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上种种沟通方式,都是我们扼杀孩子表达欲的四大罪责。
相信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今天的所见所闻不重要,孩子的心情起伏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因此,当面对手舞足蹈向我们表达新鲜事的孩子时,有些父母会说:“不要关注这些有的没的,好好学习。”
当面对向我们表达痛苦与难过的孩子时,有些父母会评价:“那是你吃不了苦。”
孩子愿意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日常小事,说明他们爱我们,分享欲就是爱的表现,我们不要让孩子变成家里的一座孤岛。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刚出生时,“自我”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才会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父母”这面镜子,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
要知道,忽略孩子情绪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让孩子养成低自尊的性格。
被情感忽视的人,常常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父母。为了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拒绝情感漠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