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生倪翰祥在社交网络上传了一张照片,随后被学校紧急开除学籍,第二天又被美国政府遣返回国。
事情传回国内,令人意外的是,国内竟无一人对倪翰祥表示同情。
原本是挺悲剧的事,为何却无人同情他。原来倪翰祥上传的是一张自己的持枪照,并且配文威胁学校,大意就是自己整个学期都很认真,要是期末还让他挂科的话,他就让教授们体验一下当年卢刚的恐惧。
卢刚是谁,为何看到这个名字,学校就紧急开除了倪翰祥,甚至连美国警方也严阵以待,生怕悲剧再次重演。
当年的卢刚,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为什么他会让大家如此忌惮?
1963年,卢刚生于北京市,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作为家中老小,又是个男孩,卢刚自出生起就成了全家的焦点,父母疼爱,姐姐包容,他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再加上,卢刚脑子特别聪明,每次期末考试都能考第一名,是公认的“学神”。父母每次提到这个小儿子,都感觉倍有面儿,也因此,对他的疼爱就又多加了几分。
可以这样说,卢刚一直是众星捧月式的存在,不管是家人,还是老师,都把他当做一个宝。所以,尽管那时起,卢刚身上就展露出了一些霸道、孤僻、不合群的特质,但是大家都没太在意,觉得优秀的人难免会有一些怪脾气。
18岁那年,卢刚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高手云集的北大校园,卢刚依旧能够保持名列前茅,奖学金拿到手软,一度被称为北大的物理天才。
在那个年代,物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要日后有所成的话,一般在本科毕业后都会选择出国深造,卢刚也有这个打算。就像瞌睡遇到了枕头,卢刚很快就碰到了一个好机会。
198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和美国常青藤大学爱荷华大学,联合开办了一个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还在上大学三年级的卢刚看到后,果断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突出重围,顺利获得了公费留学美国的机会。
第二年夏天,卢刚正式从北大毕业,随后就踏上了赴美的留学路。
到了爱荷华大学后,卢刚开始跟随导师戈尔咨教授研究天体物理。戈尔咨教授是德国后裔,有着典型的德国人特质,冷静、理智、不苟言笑,对待学术格外严谨。
他曾经发表过150多篇天文物理方面的论文,是世界著名的太空物理学家,还是美国太空总署的顾问。能成为戈尔咨教授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爱荷华大学,卢刚的学习成绩依旧十分优秀。他选修的课程门门都能拿到A,尤其是在博士资格比赛中,卢刚更是拿到了最高分,直接破了学校物理系博士考试的记录,至今仍没有人能够打破。
与学业上的风生水起相比,卢刚的个人生活就有点一地鸡毛的感觉了。
从小学到大学,卢刚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做,母亲承包了他生活中的一切。甚至卢刚上大学之后,她还经常去学校替他收拾宿舍,洗脏衣服。
而到了异国他乡之后,没有了母亲的照顾,卢刚开始邋遢到离谱。他喝完牛奶的瓶子随地一扔,还从来不打扫宿舍的卫生。到了夏天,宿舍没有空调,为了能凉快点,卢刚直接把冰箱门打开,在冰箱附近睡觉,从来不管里面的食物会不会因此而变质。
还有一次,物理系的学生一起出去游玩,买了一大堆食物,结账时大家实行AA制。卢刚趁机提出,自己带了一份薯条,也要跟同学们AA,没想到等钱一拿到手,他却不愿意跟大家分享薯条,最后一个人全给吃了。
除了以上这些行为,他还经常侮辱同学,说话尖酸刻薄,喜欢挖苦别人,一点也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慢慢地,卢刚的人缘越来越差,几乎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儿。
卢刚不仅在生活上我行我素,在学业研究上,他的极度自负,不把任何人放眼里的心理,也开始展现出来。
有一次,学校有一个去欧洲进修的机会,戈尔咨教授竭力推荐卢刚。本来卢刚因为留学生的身份,是不符合条件的。但是戈尔咨教授太爱惜他的才华,还是破例将机会给了他,但是卢刚的表现却让他有点失望。
戈尔咨教授本以为卢刚在那里会潜心向学,不断提升自己。没想到,卢刚到了欧洲之后,一半的时间都在公费游山玩水,还延期了两个月才回去。这让戈尔咨教授十分生气。等卢刚回来后,戈尔咨教授把他叫去,批评了一顿。
从小到大,卢刚一直都被家人和老师宠着,几乎很少挨批评。这次被批,卢刚觉得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反而觉得教授有点儿小题大做了。
从那以后,但凡戈尔咨教授在学业上对卢刚要求严格一点,在卢刚眼里,就会变成教授在故意刁难他,跟他过不去。慢慢地,卢刚对戈尔咨教授的不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好转。直到后来,有一个人的到来,让这一切变得更加难以挽回。
1986年,也就是卢刚留学的第二年,爱荷华大学物理系又来了一名中国留学生,他就是山林华,也就是卢刚杀人事件的导火索。
和卢刚一样,山林华从小也是个学霸,他16岁时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并在那里度过了大学生涯。
后来,山林华也拿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只不过他先去了德克萨斯A&M大学,等到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才转到爱荷华大学,攻读天文物理专业,并因此成了卢刚的学弟兼室友。
虽然都是天才型学霸,但是两人的性格却截然相反,卢刚孤傲、不合群,但是山林华却非常地好相处,情商特别高。
山林华出身贫苦,父母体弱多病,作为家中长子,他早早地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也因此,他特别会为别人考虑,会照顾人。每一个初到爱荷华大学的留学生,山林华都会亲自开车去接,然后带他们去宿舍,安排好之后,还会带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帮助他们快速适应那里。
在课余时间,山林华还喜欢在留学生中组织各种活动,让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因此,他的人缘特别好,被同学们一致推举为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席。
起初,山林华的存在,并未引起卢刚太大的情绪波澜。毕竟,卢刚最看重、最引以为傲的还是学业方面,他自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学生,从来没有把其他学生放眼里过。
直到他看到,比他晚入学两年的山林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竟然连跳两级,在学业方面有赶超他的趋势时,他开始感受到了危机。
山林华情商高,十分谦逊,对研究工作总是充满了热情,每次导师交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够踏实认真地完成,做出来的成果让导师十分满意。而且,山林华紧跟导师的研究方向,经常和导师们交流探讨。
在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就曾多次和导师合作,在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一时间风头无两。
山林华在学业上的崭露头角,让卢刚突然发现,自己在山林华面前,开始黯然失色起来。
而卢刚那时候选修的课题是电浆方面,这个课题不仅难度超高,不容易出成果。时至如今,全美选修这个课题的人加起来也就300来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戈尔咨教授擅长的领域。
戈尔咨教授多次劝导卢刚更换课题,回到主流研究方向上来,否则自己实在没办法给他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可是卢刚却一意孤行,坚决不肯更改研究方向。甚至,卢刚还总是跟同学们抱怨戈尔咨教授对他太苛刻。没多长时间,这话就传到戈尔咨教授耳朵里,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僵。
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物理系主任尼克森教授认为,卢刚的计算方法有问题,导致论文错误频出,让他拿回去修改。这意味着,又得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
而在卢刚在修改论文的同时,山林华的博士论文不仅顺利通过了,还被评为优秀论文,荣获了DSC学术荣誉奖,并因此获得了2500元的奖学金,这是该校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卢刚得知后十分愤怒,他固执地认为,这中间一定有猫腻,肯定是山林华油嘴滑舌,把教授们哄得晕头转向,他们串通一气,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论文奖项颁给了山林华。要不然为什么自己的论文这么好,却得不到赏识呢?
之后,卢刚当即去找物理系的史密斯教授和尼克森教授进行理论,但是他们坚称自己是公平公正的。随后,卢刚又找到副校长克莱丽教授,想要揭发这次论文评奖过程中的“黑幕”。
克莱丽教授初闻此事,十分重视,组织了一个审查小组来调查此事,可最终却发现这一切都合乎规程,没有一点暗箱操作。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卢刚自然是一万个不服气,但是他暂时忍了下去,因为他还没拿到博士学位。半年之后,卢刚的论文经过修改,顺利通过了答辩。随后,卢刚获得了爱荷华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按说这件事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接下来卢刚的一个发现,让他彻底走进了死胡同。
卢刚发现,山林华不知道什么时候,拿到了留校博士后名额。卢刚希望自己也能够获得学校的博士后邀约,可是学校显然并没有此意。所以,他只得自己出去找工作。
虽然戈尔咨教授给卢刚写了推荐信,但是恰逢美国经济危机,他们研究这个领域太冷门,卢刚联系了多家公司,也没有得到面试的机会。
远在国内的父母得知后,给卢刚打电话说:“要不然回国吧,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也挺好的”。听闻这话,卢刚不由得发起了脾气。在他看来,回国就意味着,自己承认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所以,他说啥也不愿意回去。
再看看山林华,科研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他和戈尔咨教授、史密斯教授联名发表了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而且,还和相恋十年的女友结了婚,可谓是婚姻事业双丰收。
再看看自己,即将三十而立,却一无所有,内心更加不平衡了。卢刚觉得,要不是山林华“暗箱操作”,这样的生活原本是应该属于他的。那一刻,卢刚感觉好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卢刚内心的愤懑情绪越累积越多。
因为性格的原因,卢刚没有谈得来的朋友,情绪没有及时得到疏解。最终,导致他彻底钻进牛角尖出不来了。他开始在心中酝酿一个罪恶的计划,那就是把这些“仇人”都给消灭掉。
随后,卢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持枪证,并购买了两支手枪,一把是38口径连发左轮手枪,一把是22口径手枪,还去靶场进行了一番练习。
时间来到了1991年11月1日,这一天是西方的万圣节,很多人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
卢刚却一脸凝重地坐在宿舍里写遗书,然后简单地整理了一些自己的东西,打包起来,准备寄给远在国内的二姐。
随后,卢刚从抽屉里拿出枪,装在一个黑色提包里,径直来到学校的凡.艾伦物理系大楼的三楼309室,那里正在召开一场专题研讨会,参会的有戈尔咨教授和史密斯教授,山林华等共计七、八个人,个个都是美国物理学界的顶尖研究人员。
卢刚走进教室,在戈尔咨教授后面的那排座位坐下,安静地听起来。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手枪,对着戈尔咨教授的后脑勺就是一枪,戈尔咨教授应声倒地,卢刚又对准他补了两枪。确认其死亡之后,随即马上调转枪口,对准史密斯副教授,连开两枪。
然后,卢刚又朝着山林华的脑部和胸口连开数枪,顿时鲜血四溅。事情发生得太快,直到山林华的鲜血喷到周围人脸上时,在场的人才反应过来,有人杀人了!
随后,卢刚来到二楼物理系主任办公室,射杀了尼克森教授。这时,卢刚突然像想起来了什么似的,折返309教室,看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卢刚对着史密斯教授又是一枪,史密斯教授彻底失去了生命。
然后卢刚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他先跑到生物系大楼,没找到人。又飞速跑到行政大楼副校长克莱丽教授的办公室,将她一枪毙命。克莱丽的秘书,年仅25岁的茜奥森目睹惨案发生,第一反应想要打电话报警,被卢刚察觉,卢刚对着她也来了一枪。
卢刚把自己的“仇人”都给解决后,来到二楼的教室,坐了下来,然后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整个枪击过程不到20分钟,却造成了5死1伤的结局。25岁的秘书茜奥森被击中了脊椎,导致颈部以下全身瘫痪,至今仍坐在轮椅上。
惨案发生之后,警方迅速拦截下卢刚寄回国内的包裹、信件,在其中发现了卢刚写给二姐的绝笔信,他在信中埋怨还在埋怨父母,声称自己走到如今这步,父母也有责任,埋怨他们不能在学业上给他指导,更不能在经济上给他支持。
事发后第四天,爱荷华大学全体28000名师生自发停课一天,为副校长安妮.克莱丽举行葬礼。同时,也为遇难的其他四位校友默哀。
克莱丽的三位兄弟随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以克莱丽的名义捐出了一笔钱,成立了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金,旨在安慰和促进国际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卢刚事件发生之后,很快就引发了全球热议。大家在为无辜牺牲的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禁思考,卢刚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除了性格的原因,不可否认,他的家庭教育也难辞其咎。卢刚事件也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让大家始终牢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在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那写的真好
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