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善人者,人亦善之。”
在人生的熔炉里摸爬滚打,历经大起大落之后,愈加能体会到善良的可贵。
常存善心,常行善举,是一种高级的修养,也是内心向善的人,一生的修行。
01
真正的善意,是不着痕迹地帮衬。
老子有言:“善行无辙迹。”意思是说,一个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同样,真正的与人为善,不会留下“施善”的痕迹。
真正的善意,往往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人们“颠覆式”的认知,并由此获得前行的力量,向阳而生,向善而行。
如同那个熟悉的感人至深的小视频:
又到午饭时间,班级里的孩子纷纷拿出餐盒,准备午餐,唯有一个小男孩,面露难色,他今天的餐盒依旧空空如也。
他像往常一样,来到洗手间,拧开水龙头,狠狠地喝了好几口,这样就算“填饱肚子”了。
当他回到座位时,老师才下令“开饭”,他极不情愿地打开餐盒,却惊讶地发现盒子里竟然装满了美味。
他抬头四处张望,却发现大家都在“自顾自”地吃东西,似乎谁也没有发现他的惊诧不已。小男孩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他明白是老师和同学们趁他上洗手间的空隙,分享了美食。
这份“无声”的善意,不仅温暖了小男孩,也触动了人们心底里关于真善美的那根最柔软的弦。
人际交往中,人们莫不渴望,能被他人温柔以待:拎着大包小包的行礼,被路人“搭了把手”;在陌生的城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他人提醒到站了;在平常的上班日子里,面对领导的苛责,同事用一句玩笑话化解了尴尬......
一个人越是渴望收获善意,越是会提醒自己要时刻对他人付出善意。
这,便是高贵的灵魂。
02
真正的善意,是有心“渡人”。
一位作家曾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它告诉人们,越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内心越悲悯,越懂得善待周围的一切。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突然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跪倒在地上向他乞讨。屠格涅夫寻遍全身没有找出可以给他的东西,于是,诚恳地说道:“兄弟,我真的很抱歉!”不料,乞丐起身含笑着说:“谢谢,这已经够了。”
原来,屠格涅夫真诚地称呼乞丐为“兄弟”,触动他心底深处对自尊的渴望,让他重燃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
善良,如同暗夜里的一束微光,能指引人前行。
小说《悲惨世界》中,男主角冉阿让,因为偷窃了一块面包被判入狱十九年,出狱后的他,虽有“重新做人”的愿望,却屡屡不被接纳。落魄潦倒的他,借住在神父家,获得了热情且真诚的款待,可他还是在凌晨偷走了神父家的银器。
不幸被捕之后,神父并未揭穿他,反而为他开脱,让警察不得不当场释放了他。
神父的善举,彻底点燃了冉阿让“重新做人”的念头,他放下了心中满满的恨意,用卖掉银器的钱,走上了创业之路,多年之后,功成名就,并用尽余生,传递善良,化解敌意。
神父和冉阿让的故事告诉人们,也许,善意和善行的力量,起初毫不起眼,但却是最持久,也最能打动人的一种力量。在善的指引下,人们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他人。
03
越善良,越幸运。
《世说新语》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坐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渡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情况,常常有一个人护卫在自己身边,顾荣问他为何要这样做,原来他就是那个得到烤肉的人。
不仅如此,后来顾荣陷入政权争斗,同党十余人被杀,但顾荣被救出来了,救他的人,也正是那个得到烤肉的人。
一次“无心”的善举,竟然在日后成为保全身家性命的缘由,让顾荣大为感慨:“一餐之惠,恩今不忘,古人岂虚言哉!”
这个故事也告诉人们,善良的人,终究不会吃亏;越是善良,就越是幸运。
一个心存善意的人,只因见不得别人不好,就常常做些“举手之劳”、“顺水推舟”的人情,于他而言,不值一提,但对于他人而言,却很有可能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付出的善意,在同样善良的人那里,一定会得到共鸣,得到反馈。他们共同走在行善的路上,彼此鼓励、相互取暖,人生旅途也就多了一份温暖,一份依靠。
04
结束语
柏拉图说:“要仁慈,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难的仗。”
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无差别地尊重。
这份赤诚和善意,总能让他人卸下防备心和攻击心,也回报以真诚。让人生遇见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