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校园时光里,一帮女孩子满心欢喜地追寻着港台明星的音容笑貌,惟独我徘徊在人群之外,对那些闪闪发亮的明星贴画和歌词本毫无兴趣,直到94版的三国演义横空出世,才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七十年代的校园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小秘密,那时候的女孩子们总会偷偷摸摸地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张亮闪闪的不干胶贴纸,上面印着港台明星的头像或全身照,她们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贴纸贴在歌词本上,生怕弄皱了心仪明星的脸庞。
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就会响起窸窸窣窣的翻动声音,女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翻看着各自的歌词本,有时还会互相交换一下贴纸,那种快乐简单而纯粹。
我总是躲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心里想着这些明星贴纸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看课本上的插图有意思,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怕别人觉得我装清高。
九四年的那个夏天,电视机里突然开始播放三国演义,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些真实的战马奔腾场面,扬起的尘土仿佛穿过屏幕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
那些演员骑在马上挥舞着长枪大刀,马蹄声和兵器碰撞声混在一起,震得人心脏砰砰直跳,这种感觉和现在那些用木头假马拍摄的戏完全不一样。
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三国演义,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提前半个小时就坐在电视机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片段。
关羽走麦城的那几集,我看得心都碎了,明明知道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却还是忍不住期待着能有不一样的结局。
陆树铭老师演的关羽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现在再看其他版本的关羽,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种威严中带着仁义的气质,恐怕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儿子知道我特别喜欢三国演义里的战甲造型,居然花了好多时间给我做了一副,虽然护腕有点大,但我还是特别喜欢,穿上它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成了剧中的英雄人物。
现在的年轻人追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用再偷偷摸摸地藏贴纸,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偶像的最新动态,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以前那种等待的感觉没有了,一切都变得太快太容易,年轻人们不用再去费心收集偶像的照片和海报,但可能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期待和珍惜的感觉。
现在的古装剧动不动就是特效,演员在绿幕前假装骑马打斗,后期再加上各种华丽的效果,看起来确实很炫酷,但总觉得少了点真实的感动。
九四版三国演义里的那些战马奔腾场面,虽然可能不够华丽,但那种真实的力量感却是任何特效都无法替代的,每次看到都会觉得热血沸腾。
儿子给我做的那副战甲,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道具,但却让我圆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穿着棉鞋站在客厅里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个巾帼英雄。
有时候会想,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英雄梦,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有人追星,有人看剧,而我,则是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三国演义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特别是那些英雄人物的命运,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每每想起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场景,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都会让人热血沸腾,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部剧至今仍然被人称道的原因。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看各种新潮的电视剧,但九四版三国演义却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这种情感恐怕会一直延续下去。
看着儿子为我做的战甲,突然觉得这或许就是一种传承,不是简单的追星,而是对某种精神的认同和延续,这种感觉比任何明星海报都要珍贵。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直到看了九四版三国演义才发现原来自己也会为一部剧着迷到睡不着觉的地步,每天都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好继续看新的剧情。
有时候会想到以前那些追星的同学,突然觉得自己跟她们也没什么区别,只是我们追逐的东西不一样而已,她们痴迷于明星的容貌,我却陷入了历史人物的故事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路过书店都会忍不住去翻翻三国演义的原著,想要找找剧中那些让我感动的片段在书里是怎么描写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陆树铭老师饰演的关羽有种特别的魅力,不是靠华丽的台词和夸张的动作,而是那种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关公的威严和气度。
记得有一场戏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陆树铭老师骑在马上的样子特别让人震撼,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威武,而是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仿佛天下英雄尽在掌握。
当时的很多群众演员现在可能都已经淡出了影视圈,但是他们在剧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认真对待,即使是一个回眸或是一声吆喝,都让整部剧显得格外真实。
现在的古装剧经常会看到演员坐在一个木头架子上,后期再用电脑合成上马的样子,虽然画面看起来很精致,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是那种真实的力量感吧。
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就连马蹄扬起的尘土都是真实的,那种质感是任何特效都无法模仿出来的,每次看到这些场景都会让人感动不已。
原本以为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热爱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没想到儿子会因为知道我喜欢这部剧,特意花时间给我做了一副战甲,这种惊喜是任何贵重的礼物都比不上的。
虽然那副战甲可能不够精致,但是穿上它的时候,仿佛自己真的回到了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成了其中的一个小人物,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每次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某个角色的眼神,某句台词的语气,这些都让这部剧变得越来越有味道。
赵云在长坂坡的那场戏,演员的汗水和尘土都是真实的,那种拼尽全力的感觉让人看了都想跟着他一起冲锋陷阵,这大概就是好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在有很多新版本的三国题材作品,但总觉得再也看不到九四版那种纯粹的感动了,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演员和制作人员都把这部剧当成了一件艺术品来打造。
有时候会想,如果现在的年轻人也能看看这样的作品,或许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和热度上。
虽然陆树铭老师已经离开人世很多年了,但是他在剧中塑造的关公形象却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里,这种艺术的力量是任何时间都无法磨灭的。
看着儿子送我的那副战甲,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不管过了多少年都不会褪色,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发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