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评价了蒋介石三个字,毛主席说:第三个字不对

历史客栈 2024-10-17 10:32:54

周恩来与蒋介石有过很多交集,在黄埔军校、东征时期做过同事,后来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又经常进行谈判。

不过,周恩来对蒋介石的认识,其实还没有毛主席对蒋介石的认识那么准确,比如对皖南事变的分析。

皖南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让他焦头烂额,不得不低下头来,与共产党进行谈判。

1941年3月14日那天,蒋介石特地邀请周恩来见面,两人谈了很多事情。

当天晚上,周恩来给毛主席发去一封电报,介绍了这次与蒋介石见面的情况,最后分析说:“其法宝仍是压、吓、哄三字。压已困难,吓又无效,现在正走着哄字。”

周恩来的这个评价,其实就是蒋介石对付对手的一贯做法,概括起来就是这三个字——“压、吓、哄”。

蒋介石对付对手,第一步就是“压”,用强大的实力压倒你,很多人在这一步就乖乖投降了;

第二步就是“吓”,既然压不倒你,就用军队打你、吓唬你,给你上一上强度,这时候,大多数人也都被吓倒了;

如果“压”和“吓”都没起作用,那蒋介石也就心虚了,只能使出最后一招——“哄”,说白了就是招安,化敌为友,为我所用。

纵观蒋介石一生中的对手,基本上都是倒在了这三个字上面,比如汪精卫、胡汉民、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刘湘、龙云等等。

因此,蒋介石这次请周恩来见面,周恩来就判断说,蒋介石对待皖南事变的前两步已经走完了,“压已困难,吓又无效,现在正走着哄字”。

那么,周恩来分析得对不对呢?毛主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毛主席给周恩来回电说:“蒋之表示,不完全是哄,有部分让步以谋妥协之意,因国内外形势不容许他不让步。”

可见,毛主席认为,蒋介石现在的举动,并不完全是“哄”,而是在“让步”、“妥协”,因为国内外的形势不容许他不让步。

那么,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到底如何,为什么会让蒋介石不得不让步呢?

首先在国内,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就是彻头彻尾的反动行为,在抗日战争仍然如火如荼的情况下,蒋介石不去打日寇,而去围剿新四军,自然得到了全国民众的一致声讨,让蒋介石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蒋介石也作过一些解释,把脏水都泼到了新四军头上,说是新四军“谋反”在先,自己是在“平叛”,但是,共产党很快就公布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蒋介石在说谎,让蒋介石百口难辩。

其次在国际上,蒋介石的这个举动也遭到了同盟国的普遍谴责,比如美国。

美国人之所以给中国大量的援助,是为了让中国拖住日军,可现在蒋介石却用这些援助打起了内战,自然让美国人非常反感,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就指责蒋介石说:“我一向认为共产党问题,不应导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的斗争。美国人民及其政府对中国维持独立生存之能力非常关切,他们听了中国内部的困难与摩擦后,非常关心,希望这困难能予克服。”

美国政府为了表示抗议,还决定暂停支付援助中国的5000万美元。

另外,苏联、英国等国家的驻华代表,也都纷纷致电蒋介石,要求他对皖南事变作出解释,如果继续打内战,他们将停止与中国的合作。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主动向共产党让步、妥协,答应以后不再打内战、搞摩擦,而是要把合作抗日放在首位。

因此,周恩来分析说蒋介石正在用最后一招“哄”,其实只是根据蒋介石以往的表现做出的评价,并没有全面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可以说,周恩来对蒋介石的熟悉,既是他的优势,但也成了束缚他的一个短处。

而毛主席,看问题就更加全面,也更加理性,准确地判断出了蒋介石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应该做出的行为,不是“哄”,而是“让步”,不得不“让步”。

果然,几天后,蒋介石与宋美龄再次宴请周恩来,表达了非常大的善意,也让国共合作抗日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年在遵义会议结束后,博古被撤销了最高领导的职务,周恩来专门找他谈话,说:“我跟蒋介石共事过多年,很了解他的为人。从北伐时期,就不断地有人想搞垮他,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反而处处都被他占得先机,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毙邓演达,用大炮压垮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用官爵和金钱买通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多少实力远在他之上的人,都被他一一压在了身下。这样的人,你觉得你能对付得了吗?”

博古摇了摇头,周恩来接着说:“你自然不行,我也不行。要我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能对付得了他,就是毛泽东。”

周恩来的这段话说得太对了,蒋介石确实是一个枭雄,在那个风谲云诡的时代能登上最高位,确实很了不起,但是,毛主席比他站得更高,看得也更远,只能让蒋介石哀叹“既生瑜何生亮”了!

(参考资料:《毛泽东与蒋介石》《皖南事变》)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