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嘴。
前几天,在某书上有人发了个帖子还配了几张图,具体内容是:
某银行的开会现场,贝壳的人在主持会议,会议现场大屏上的PPT显示:
贝壳为这家银行的客户经理设定了评价体系,涉及指标、权重、指标口径、评分规则等等,还给客户经理罗列了排名。

另外一段聊天记录对会议现场进行了解释:
贝壳垄断了当地的二手房,如果银行想做房贷业务,必须要依靠贝壳,贝壳还邀请一部分支行行长上台,对贝壳设定的考核制度发言,支行长们表示:
坚决拥护!
在银行体系根深蒂固的权力格局中,贝壳竟以‘导师’姿态主持会议,要求银行头头脑脑们列席会议,还要“坚决拥护”对方抛来的考核政策,这种金融从业者向房地产中介集体鞠躬致意的行为,可谓是荒诞。
以前有句调侃的话,说银行是弱势群体,这下弱势群体要坐实了,得求着中介给点业务。
过去这几年,银行业屡次登上风口浪尖,特别是高管薪酬,但对于银行基层员工来说,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这些年也在陡增。
基层员工不仅要负责拉存款业务,还需完成信用卡、理财产品、保险等营销指标,绩效工资与这些指标直接挂钩,不达标者甚至会被扣减岗位工资。
就算是银行内的非营销岗位,也会背上这些考核指标,总之,有一个算一个,一个都跑不了。
对于银行来说,想吃房贷这块肉,贝壳是绕不过去的,它掌握了二手房市场的话语权,想吃肉就必须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
在贝壳的这套考核体系下,银行客户经理如同外卖小哥,被迫追逐接单速度与放贷效率。
以前大家都说贝壳绑架开发商、吸血购房者、榨干经纪人,这下要加上考核银行了!
前几天,贝壳CEO彭永东的天价年薪冲上热搜,很多人不禁好奇,房地产市场都已经这样的,这个中介平台凭什么这么能挣,还挣这么多!
其实眼下房地产中介的逻辑早就变了,创始人左晖通过链家整合成后来的贝壳,如今在房地产交易市场几乎是一统江湖,不仅仅是二手房,新房也如此。
财报显示,贝壳代理的新房市场成交额不足二手房的五成,但新房的佣金收入却比二手房还要高。
大嘴找一些开发商营销总闲聊了下,目前在售的项目,超过八成都是与贝壳分销合作的,甚至不少还是独家合作。
房子卖不动时,开发商普遍选择分销渠道,而贝壳几乎垄断了这一市场。
一方面,贝壳的确有强大的带客能力。不夸张的说,只要开发商开出足够的筹码,哪怕是再难卖的项目,贝壳也能让冷清的售楼部瞬间门庭若市。
但另一方面,贝壳也成为整个房地产链条中最赚钱的一环。
一般来说,渠道分销佣金在1~2个点左右,但贝壳则不然,至少2个点起步,3~5个点属于常规操作,一些难卖的项目甚至达到10个点以上。
也就是开发商卖一套100万的房子,要向贝壳交10万的渠道费用,这个数据有多恐怖呢?
要知道现在房企开发商的利润水平也就几个点,不少开发商因为前些年的高价拿地,为了回款甚至亏本卖房,就算亏本,贝壳那佣金可一分都不能少!
新房卖不掉,对开发商来说意味着死亡,而掌握着大量新房渠道的贝壳则掌握着开发商的生杀大权。
一个原本互惠双赢的事,在掌握了主动权的贝壳面前,高额的佣金点数能让原本强势的开发商卑微到尘埃里。
搞专场,只要到访,就算贝壳的客户,搞独家,很多项目要求签订独家协议。
在市场下行和贝壳的高佣金双重夹击之下,原本就利润微薄的开发商还是被迫吞下这个毒药。
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年不少开发商的交付标准都有了大幅的下滑。
以前,开发商靠品牌和推广来吸引客户,靠品质和口碑促进成交,只要品质够好,不愁卖不出去。
现在不同了,品牌、口碑带不来客户,但高佣金能让贝壳带来客户,原先的钱都砸在品质上面,现在得把钱砸在贝壳上面。
总预算就那么多,既然都给了贝壳高佣金了,那房子的建安、装修成本不就得压缩?不得想办法偷工减料?
最后到交付可不就是一堆烂项目嘛!
在贝壳的逻辑中,房屋交付的减配、延期或烂尾与己无关——毕竟它只是中介代理商,风险应由开发商承担。
在这轮交易中,开发商是输家、购房者亦是输家,只有贝壳是赢家。
二手房方面,贝壳几乎掌握了全国50%的二手房交易量,2024年总交易量达3.34万亿元。
这两年楼市下行,不少人选择卖房套现离场,而贝壳凭借着自己手里控制的房源和买家流量,中介费一直都是两边都收,吃完下家吃上下。
一线城市里一套房子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万,贝壳一单双边收个几十万中介费,家常便饭。
楼市上行,贝壳就使劲薅买家的羊毛,楼市下行,贝壳就使劲薅卖家的羊毛。
在贝壳眼里,房东们扒层皮还不够,又搞了一个“好赞好房”的附加服务,收你个房屋成交总价的1%,同意签约就承诺多给你一点流量,早点卖不出,不想签约,就别想有人来看房。
除了中介费,卖房人还要付流量费,一笔交易下来,卖房人掏两笔钱、买房人掏一笔,贝壳赚三笔。
在开发商、卖房者、购房者三者之间都挣到了钱,贝壳是不是应该对自己庞大的经纪人团队好一点?毕竟CEO拿那么高的年薪!1
不~贝壳对自己人也是相当的狠,典型的“劫富济贫”。
贝壳经纪人有2个月左右的新手保护期,2个月之后如果绩效考核不合格,则采取“借薪制”,未来如有业绩,提成优先偿还公司借款。
另外,二手房贝壳收3%佣金,新房渠道最高抽佣10%,加盟商还要另交12~23%的平台费,在重重抽佣之下,经纪人实际到手的收入仅占佣金的60%。
根据贝壳财报测算,贝壳经纪人年人均创收为13.70万元,而实际平均年收入为8.22万,这其中四成以上归属贝壳平台。
在某书上有这么一篇帖子,上班四个月,做了1万不到的业绩,准备离职,还欠公司1700块。

记得有部电影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么说: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对于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拥有“流量霸权”的贝壳也在为所欲为。
这种为所欲为让开发商利润归零,让购房者成本飙升,让卖房者割肉失血,让经纪人尊严丧失。
这种以垄断地位榨取“过路费”的模式,原本是创始人左晖打破信息垄断,让经纪人共享房源,如今却成了收割利器。
当中介平台开始给银行训话时,整个房地产交易环节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沦为平台的耗材,只不过,这次新增的耗材是那个曾经骨头最硬的银行!
来源-大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