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军副师长的日记,竟让刘伯承找了十几年,至今还成了无头悬案,这事儿怎么看都不简单。
这事发生在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打宿县(今安徽宿州)的时候,缴获了一本日记,是国军148师副师长钱卓俨留下的。日记内容非常有趣,既写了战场上的见闻,也夹杂着对政治、经济、甚至美国大选的分析。刘伯承看了日记后,觉得这人有才,想把他找出来,说不定能改造过来为我所用。可惜,这位副师长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刘帅找了他十几年都没找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钱卓俨是“活明白”了的军官,太聪明
从日记内容看,钱卓俨绝不是一般的国军军官。他不仅有文化,还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他早在宿县战斗前就写道“东北沈阳迟早守不住,华北傅作义情况也不妙,鲁南鲁西大战一触即发。”这分析水平比很多国军高层都靠谱。更绝的是,他连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都能推测得八九不离十,显然见识不凡。正因为他看得明白,可能早就意识到宿县守不住,自己这一仗很可能打到“俘虏营”里去,于是提前做好了逃跑或隐匿的准备。换句话说,这人有自保能力,不是那种等着被抓的普通军官。
2. 钱卓俨的“背景板”不简单
钱卓俨的哥哥钱卓伦,是国民党中将,蒋介石的嫡系,曾任国防部一厅厅长。这就很耐人寻味了。钱卓俨在日记中提到,自己从宜兴回宿县时,能靠哥哥的关系从南京挤上火车。这说明他一家和国民党高层的关系非同一般。宿县战斗打响后,钱卓俨有可能通过家族关系获得了某种“保护伞”,让他成功脱身。不然,你以为一个副师长能在解放军的层层搜索中消失得这么彻底?这背后如果没有人“帮一把”,显然说不通。
3. 刘伯承找他,可能另有深意
刘伯承为什么对一个没什么实际战绩的国军副师长念念不忘?这事儿有点反常。要知道,解放军俘虏的国军高级军官中,比钱卓俨有文化、有见识的多了去了,刘帅不至于为了这一本日记就非要找到他。从后来钱卓俨哥哥一家在台湾的遭遇来看,事情可能还牵扯到隐蔽战线。钱卓俨的侄子侄媳是中共地下党,在台湾策反他哥哥未果,最后被蒋介石杀害。刘伯承当年执意寻找钱卓俨,或许是想通过他打开一条策反线索。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事就不单纯是“欣赏人才”这么简单了,而是牵涉到一场暗战。
钱卓俨的失踪,表面上看是战乱中的个例,但细究起来,背后可能有复杂的政治和家族关系。一个有文化又有背景的国军副师长,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既可能是个聪明的“隐士”,也可能是暗战中的一枚棋子。刘伯承对他的执着,或许不仅仅是因为那本日记,而是因为这人身上隐藏的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