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港男足的球迷听到奥斯卡和巴尔加斯离队的消息时,内心估计五味杂陈。两位外援可说是上港的中场发动机和锋线利器,他们的离去,直接让球队的战斗力被撕开了两个大口子。而此时,上港仅以一位内援签约来“止血”——他就是刘若钒,一位99年的年轻小将。那么,问题来了,上港的“棋子”究竟够不够稳?刘若钒能挑起这副担子吗?
要聊刘若钒的现在,就得回到他的起点。这位出生于1999年的年轻球员,职业足球的启蒙始于中国的“造星工厂”——徐根宝训练基地。11岁就进入基地的他,在导师徐根宝这里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底子。基础究竟有多扎实?徐指导一句“他有潜质成为顶级球员”就能证明。
可是,仅仅有潜质远远不够。如果说天赋是出牌,那刘若钒是用“拼”来打。这一点,从他进入上海申花后开始就能看出端倪。2017年,年仅18岁的他,就在中超出场,成为全场最年轻的“闪光点”。
然而,天生丽质也怕没舞台,申花的锋线人才济济,让这颗未来之星没了多少表现机会。于是,他选择以租借的方式,先后辗转天津泰达与成都蓉城。也因为这一路租借,他把自己的技术和心理磨得越发硬朗,到后来成为武汉三镇的主力,这群星对撞的道路,让人不得不服他是真的“直挂云帆”。
到武汉三镇的那一年——也就是2024年,很多人都以为刘若钒不过是支“二线球员”,但是他偏偏用硬实力让所有人闭嘴。这一年的26场比赛,他交出6球4助攻的成绩单。别看进球数和助攻数不算惊天动地,但他的位置是前场多面手,承担着串联、策应、抢断等“脏活”。说得有点形象——没有刘若钒的前场高压,可能球队的每一次反击都难以顺利推进。
很多专业人士评论说,是三镇给了刘若钒“二次起飞”的跑道。毕竟,他从不只是个技术流的小鲜肉,更重要的是,有了担当和稳定的输出。这些表现,让他合同到期后的市场竞争瞬间变得激烈,而上港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
看过刘若钒的成长履历,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申花没有把他接回来?这可是自己“自家孩子”啊。其实,这背后是一个“舍不得,却不得不”的故事。
最初在2024年的休赛期,申花确实有意把刘若钒签回。毕竟,当年他被称为“申花未来的核心”,可见俱乐部对这位青训出品的小将一直有好感。
但问题是,球队的预算有限,当时的申花需要补强的位置集中在后防线以及外援,而刘若钒的薪资呼声比较高。有知情人透露,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一度陷入拉锯,最终无法达成一致。这才让上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顺利把刘若钒纳入阵中。
既遗憾,又有点戏剧。不得不说,这段错过,也让刘若钒和申花的情节彻底划上了“未完待续”的句号。
真正促成刘若钒加入上港的,其实是球队的现状。奥斯卡和巴尔加斯的离队,让上港整个赛季的规划成了一盘散沙。缺少外援核心,上港就像飞机丢了两个引擎,只能靠其他球员来拼命档空。这时的刘若钒正好符合上港急需补充本土优秀球员的需求。其年轻化、技术全面的标签,完美契合了球队的引援策略。
但是,说句实话,仅靠刘若钒这一个“棋子”,上港依然有些捉襟见肘。中超的竞争环境日益白热化,山东泰山、北京国安等对手的引援消息早已铺天盖地,而上港冬窗的动作却颇为缓慢。虽然刘若钒的加盟是个不错的开始,但这更多像是“添柴”的基础操作,而非真正的“添火”。球队如果想三线作战(中超、足协杯、亚冠)都能交出成绩,后续还必须有更多重量级内外援的加入,把整体阵容补强到位。
为了备战新赛季,上港已经安排球队前往阿联酋进行冬训。这是球队“重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包括刘若钒在内的新援都需要在这段时间迅速融入球队。如果说转会是铺上舞台,那冬训就是测试舞台灯光和音效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刘若钒需要用表现征服教练组以及队友,让战术体系里有属于他的稳固一席之地。
当然,压力从来不会只属于某一个人。在阿联酋的训练内容中,球队需要通过冬训找到解决外援流失后留下的空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打法策略。如果上港无法在最短时间里找到应对方案,新赛季恐怕会有点悬。
年轻,是刘若钒最大的资本。他有技术,有拼劲,还有脚踏实地的稳定特质,而这些都让他有可能在上港的体系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过,足球是团队的游戏,这场新赛季的大戏,他的出色只能为上港贡献一部分力量。更多的改变,依然需要更完善的阵容搭建来推动。
对于上港来说,刘若钒的到来,是一种希望,也是一场冒险。而这个赌局的成败,现在还无法预测。但不管这场战役多难,他们总得去搏一把,这才是足球的残酷,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送走青峰,火烤飞巴,六二诈骗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