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吕振羽

简介一个人 2025-03-29 20:28:44

吕振羽

吕振羽(1900-1980),原名柳岗,瑶族,湖南省武冈市人,享年80岁。

早年在家设私塾读书,1926年于湖南大学毕业后参加北伐军,1927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学习。

1928年回国后到北平,受聘为《村治》月刊编辑,次年出版了《中国外交问题》一书。

1930年起,任新东方杂志社编辑,北平中国大学教授。陆续发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趋势之推测》、《中国国民经济的三条路线》、《中国革命问题研究》等论文;出版了《中日问题批判》、《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专著。

吕振羽著作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到长沙,和翦伯赞等人筹组了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中苏文化协会长沙分会;创办了《中苏文化》月刊。

1938年在武冈县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并任副院长(院长覃振【兼】)兼中共方面代表。

1939年任复旦大学(重庆)教授。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中国社会史上的奴隶制度问题》、《“亚细亚生产方法”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止性”问题》、《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民族遗产的继承问题》、《本国史研究提纲》等。

1941年赴苏中抗日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教员。

1942年到延安,任刘少奇的政治秘书。

吕振羽纪念丛书

抗战胜利后到东北,任中共热河省热西地委副书记(书记谢明【少将】)。

1947年起,陆续出版了《中国民族简史》和《简明中国通史》。

1948年任中共安东省委常委(书记江华)、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张学思【兼】)。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辽东省委常委(书记张闻天、张启龙)、大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50-1953.主任李卓然)兼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1951-1955),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央高级党校兼职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1978-.院长胡乔木)。

吕振羽全集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学部主任郭沫若【兼】)。

1963年他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写下了二十万言的《史学评论》。

“文革”开始后被关押审查8年之久,身致重残。

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吕振羽、江明夫妇

夫人:江明(1914-?),原名王时真,湖南省临澧县人。

早年考入北平民国大学,1938年起开始追随吕振羽进行革命活动。

注:

翦伯赞(1898-1968),湖南省桃源县人,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覃振(1885-1947),湖南省桃源县人,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病逝。

江华(1907-1999),湖南省江华县人,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