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西华县张庄村的王建军已在大棚里忙活。掀开塑料膜,一排排白嫩的双孢菇顶着晨露探出脑袋。"这批菌子赶上了好行情,每斤能卖到八块五。"这个曾在外打工十年的汉子,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蘑菇大王"。
这是豫东平原上正在发生的改变。随着农业技术培训的普及,越来越多像王建军这样的普通农民,正在通过食用菌种植实现"土里刨金"的梦想。
在绿富食用菌基地的培训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学习菌棒制作的李志强。这个曾在南方电子厂打工十二年的中年汉子,现在对培养基配比、温湿度控制等技术参数如数家珍。"以前在流水线上重复机械劳动,现在学的是实打实的吃饭手艺。"他边给菌袋套环边感慨。
基地负责人史国平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的培训特别注重实操性:"十五天包会不是空话,学员要亲手完成从拌料到出菇的全流程。就像学游泳,光看教程永远学不会,必须得真下水扑腾。"
这种"土法炼钢"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显现成效。在漯河市郾城区,参加过培训的农户组建了合作社,统一采购原料、共享销售渠道,去年户均增收超过3万元。合作社带头人赵红霞说:"以前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取暖,菌棒成本降了三成,收购价反而涨了两成。"
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种植户老张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的"失败相册":发霉的菌袋、畸形的平菇、遭虫蛀的香菇。"刚开始那半年,学费交得肉疼。"他坦言,好在有技术老师的远程指导,现在终于摸到了门道。
农业专家指出,食用菌产业的勃发正逢其时。相比传统作物,菌类生产周期短、附加值高,特别适合土地资源有限的中原地区。但要注意避免"一窝蜂"式发展,建议新手从平菇、香菇等易栽培品种入手,等技术成熟再尝试羊肚菌等珍稀菌种。
夜幕降临,王建军大棚里的补光灯次第亮起。这个曾经的建筑工人,如今最享受的就是深夜巡棚的时光。看着菌丝在培养基里悄然蔓延,他说:"这比看着钢筋混凝土有意思多了,每一茬菇冒头,都是看得见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