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有一场大授衔仪式马上就要举行了。就在毛主席查看授衔名单的时候,他居然亲手把一个重要将领的名字划掉了,还说不给他授衔。
这人是谁啊,毛主席为啥会有这样的指示呢?是他犯错误了,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情况呢?
1、自己亲手划掉的人名
1955年举行的那场大授衔仪式在新中国历史上意义非常深远,很多将领通过这场仪式名正言顺,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为了稳妥,党中央之前多次审核授衔人员名单,一直到授衔仪式快要举行的时候才最终确定下来,然后送给毛主席做最后的审核。
名单送来后,毛主席仔细看了看。看到张际春的名字时,毛主席的眉头微微一动,想了想后,拿起笔把张际春的名字划掉了。
名单交到负责人员那里,他们瞧着被划掉的张际春的名字,心里有点纳闷,就去问主席怎么回事。
按道理说,张际春在过去的革命里作出过很大贡献,应该能配得上上将军衔的,那毛主席为啥要把他划掉呢?
毛主席很清楚他们心中的疑问,就只讲了一句:“他有别的用处。”毛主席说的到底是啥用处呢?
2、张际春
在开始拟定授衔名单的时候,相关负责人就仔细调查过每个将领的履历,张际春也包含在内。正因为这样,他们经过商讨才评定张际春为上将军衔,这也能看出张际春在革命中奋勇向前。
张际春,这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要是不对革命将领生平感兴趣的人,肯定不会知道他。
张际春1900年出生,他家虽说不算富裕,可他打小就读了很多书,于是对一些新式思想挺感兴趣的。
特别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革命思想到处传播,很容易对很多像他这样充满热血的少年产生影响。所以,张际春在衡阳第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就参加了革命队伍。
张际春参加革命后就一直在做政工工作,做出了不少成绩,毛主席也因此逐渐看到了他的才能。
张际春是最早参加革命的党员之一,他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很深,还把这种思想融入到工作里,为革命事业的宣传出了力。
后来,在军中担任各种职务期间,他在思想政治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而且在党内开展办报宣传工作,很快,红色思想就在全党各个角落传播开来了。
长期做政治工作使得毛主席知道了张际春的名字,毛主席了解到他以前在部队里做的所有事情之后,就非常重视他。
建国以后,张际春凭借卓越的政治领导能力,当上了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在当时二野里算得上是三号人物。
后来,西南地区解放了,那里的军队和社会状况都很复杂。为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搞好军队建设,张际春被派到西南地区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负责当地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在任职的时候,西南地区的社会情况改善了很多。那里的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而且当地军队以前特别难管理,到他治理的时候,也建立起了严格的军规军纪,整个部队的思想觉悟有了明显的提升。
张际春这么做,相当于给中央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于是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相关人员最先就把这个二野的三号人物的名字给添上去了。
3、还有别的用途。
但没料到的是,毛主席在最终确定名单之前,把张际春的名字给划掉了,这真的让人难以理解。就在旁边的人疑惑的时候,毛主席说出了他这么做的缘由。
张际春自从参加革命后就特别拥护革命思想,所以他做了很多实践,收获了不少成果,这些毛主席都看在眼里。
而要划掉他的名字,是因为毛主席有更重要的事让他做,就像毛主席当时所说的:他另有用途。
当时,新中国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可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这些现象弄脏了党的纯洁性。
于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党中央开展了三反运动,在遴选负责人的时候,毛主席就想到了在军队里从事政工工作的张际春。
当年,毛主席早就读过他写的那些总结战斗经验与教训的东西,而且非常喜欢。
特别是1949年写的那篇《中原野战军政治部关于淮海战役中部队主要思想情况向中央军委的综合报告》,措辞很严谨,毛主席特别喜欢这篇报告。
另外,张际春在文教事业上也有很大的贡献。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了最大程度地宣传并提升战士们的思想觉悟,张际春在抗日军政大学当过政治部主任。
在他的影响与教导之下,当时好多年轻战士对革命、马列主义这些思想都有了新的理解,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党培育出不少政工、军事方面的人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革命同志。
有了以上这些因素,毛主席最后才作出决定,不让他待在军队顶着军衔,把才能埋没了,而是让他到中央去,在全国的思想教育和宣传方面出份力。
于是,授衔仪式之后,毛主席派他担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在原来中宣部副部长的基础上,给他更大权力开展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多种改革工作。
这样的话,张际春本来是能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可他就得离开军队,也不能享受军衔待遇了。但他自己不但没有一点不乐意,还特别高兴自己还能接着为党做贡献呢。
这次授衔仪式无疑被视作张际春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战场上的核心人物,既为将士给予思想支撑,又能跟他们并肩在前线作战。
在这之后,他成了整个国家思想政治建设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的创造者。这种精神打动着当时和现在的所有人,张际春这个名字也因此更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