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毛泽东6次拒绝他来北京,72年见面后埋怨:怎么才来看我

观文娘子 2023-06-08 17:15:31

“三哥为啥不让我去北京?别人都去了,我倒成了个笑话!”

1949年,在全国人民都为新中国成立欢庆时,湖南韶山的一个旧屋中,一个中年男子满脸的急躁和委屈,这个人正是毛主席排行第五的堂弟毛泽荣。

而让他此刻不解的是,自己的哥哥当上了主席,那么多乡亲父老都到北京去探亲,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都去了,弟弟毛泽连也去了,怎么自己反倒被拒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这20年里,毛泽荣被毛主席6次拒绝来北京,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个弟弟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主席真的很讨厌他吗?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资料显示,其实毛泽荣曾经到过北京5次,还被毛主席亲自接待。

甚至在1972年,已经病重卧床的毛主席还对这个弟弟念念不忘,对女儿交代要照顾好对方,并特意让他来北京看自己。

毛泽荣和毛主席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主席的决定为何前后矛盾呢?

七旬堂弟进京探亲

“同志,你必须马上给我安排,我三哥说想我了,我现在就得去北京!”

1972年,韶山公社的门前来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他一身朴素的农民装扮,脸上布满皱纹,走路都有些摇晃。

看着这样一位老人喊着要去北京,工作人员自然是奇怪的,这样的年龄舟车劳顿一番恐怕要去了半条命,探亲也不用这么拼命吧。

可等老人继续说着情况,又从怀里掏出了自己的身份证明后,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他要去看的哥哥是毛主席!

原来,1972年,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也越来越想念家乡和亲人,这天,主席将女儿李敏和李讷叫到身边,努力打起精神交代着安排。

“我很快不行了,有些事情要请你们去做,家乡的两个叔叔,条件不好,你们以后要经常去看,要是他们能来,就让来看看我吧......”

听到这话,大家的心里都很不好受,也不敢耽搁,立马就给韶山去了消息。

另一边,收到消息的毛泽荣差点掉了眼泪,他没想到身为一国主席,三哥还惦记着自己,得知三哥病重,已经75岁的他自然是满心担忧。

毛泽荣根本没有犹豫,当下就开始准备赴京,最终在众人的协助下,老人顺利的来到了北京中南海,见到了许久未见的三哥。

“你怎么才来看我啊?”

卧病在床的毛主席见到弟弟很是开心,但还是忍不住埋怨了几句,但大家都清楚,这不是真的在责怪毛泽荣,而是在表达深深的思念。

毛主席在韶山

毛泽荣听到这话又是委屈又是心酸,他当然想多来看自己的哥哥,可过去不是被拒绝过吗,也就不敢申请了。

但这些话他想了想还是没有说出口,万一被哥哥以为是在抱怨,那就要伤心,怕是会影响身体。

所以他只是笑着和主席聊起了天,谈起了家乡的趣事,看着消瘦的三哥仍然打起精神听着,毛泽荣就知道他想家了。

“三哥,大家也都一直想着你,还是希望你再回去看看,你要好起来啊!”毛泽荣说出了鼓励的话,他也是真的希望和自己的三哥一起在家乡再聚一聚。

可毛主席却沉默了,他最清楚自己的身体,最终只能有些无奈的说:“我总会回去的,等这次再回去,也就不会走了,落叶要归根呐......”

毛泽荣听出了这话里的不详意味,悲伤瞬间涌上心头,他不知道怎么接话,这时,一边的护士也看出俩人的情绪有些激动,便走上前来中止了他们的交谈。

而这次见面谈天,也成了这对兄弟最后的诀别。

1977年,已经80岁的毛泽荣再度见到毛主席时,他已经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躺在了水晶棺中。

看着天人永隔的三哥,毛泽荣老泪纵横,那些年的记忆倾泻而出......

毛家兄弟的故事

1910年,17岁的毛主席告别了故乡的亲人,离开了老家,而这一别就是数年。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毛家人早已和其他饱受战乱困扰的普通百姓一样分散各地,亲人离散。

细数毛主席身边最亲的家人,就为革命事业牺牲了6位,其中除了妻子杨开慧,儿子毛岸英,还有堂妹和侄子,以及两位血浓于水的亲兄弟。

毛泽荣其实并不是毛主席的亲弟弟,而是排行第五的堂弟,俩人在幼时的交往其实很少。

在毛家兄弟中,被人们熟知的其实不只是毛主席,为了革命牺牲的毛泽民,毛泽覃同样是让人敬佩的英雄。

其他几位兄弟姐妹,虽然不被人们熟知,但其实也都作出了不少贡献。

就拿毛泽荣来说,他比毛主席小了四岁,因此一直将哥哥们当做学习的偶像。

当时,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为了在韶山宣传革命,特地在此开办了农民学校,还成立了农民协会,立志团结农民力量进行抗争。

毛泽荣自然率先受到了影响,他之后也果断投身革命,参与了农民协会和平粜活动。

当时的局势很危险,不少活动只能偷偷进行,毛泽荣年龄小胆子却大,便承担了联络员的职责,经常在外放哨送信。

这样的举动自然是容易引来报复的,很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了毛主席和韶山,他们开始了大面积的抓捕。

首当其冲的除了毛主席夫妻,自然就是其他毛家人,毛泽荣也成为了国民党的目标,最终只能逃离家乡,才躲过此劫。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荣都隐姓埋名在各地流浪,因为没什么学问,又没办法种地,他只能找最累的体力活。

这样的漂泊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结束,国共在外敌面前达成了合作,原本的追捕也就没了下文。

可等毛泽荣回到家乡,才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为长期流浪在外,他原本的房子和土地早就被转卖,一个土生土长的韶山人却没有自己的根。

但国难当前,毛泽荣也知道,此时不是闹这些事的时候,他只好用微薄的积蓄在附近租了土地谋生。

这也是为何毛泽荣之后的生活会那么艰难,一度到了饭都吃不饱的地步,也实在是让人不忍。

毛泽荣是毛家人的缩影,也是毛主席一直以来,希望帮助的底层百姓的代表。

而且从私心来说,毛主席对这些亲人是无比珍惜的。

为了解救中国和人民群众,毛主席对身边人的牺牲是从不喊苦的,可只有他心里清楚,那些思念到底有多深。

因此在时局暂时稳定后,他对自己的亲人故友都很是照顾,尤其是从家乡赶来探亲的人们,主席总是热情的款待他们。

但招待归招待,毛主席却绝不肯搞特殊或者纵容亲人朋友牟取私利,为此引来了不少抱怨,其中就也有毛泽荣。

其实从上文我们也能看出,毛主席和毛泽荣的感情是特殊的,主席也是一直惦记着这个堂弟的,可既然这样,为何要多次拒绝他进京看望自己呢?

其实这还要从毛泽荣本身说起。

被屡次拒绝的堂弟

1952年,在家乡等待消息的毛泽荣收到了主席的亲笔信,但让他失望的是,信里表述的意思却是不让他来京。

看着随着信件一起寄来的衣物,毛泽荣心中一边是感动,一边是不解,他知道,一国主席肯定事务繁忙,但之前都见过其他亲人了,总能抽出时间见自己一面吧?

因此一直到1953年,这期间他又多次写信给三哥,表述着自己的思念之情,也会寄出一些家乡特产以表心意。

另一边,毛主席收到这些自然也是开心的,但他每天的安排实在是太满了,为了倾听各地的声音,主席也一直坚持亲自收信看信,又怎么回的过来呢?

更何况,主席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考虑,之前听人提起过,毛泽荣的身体不是很好,而且眼疾严重,如果要他独自来北京,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要是安排人接送,那就必然会大张旗鼓,倒成了特殊待遇。

坚持不搞特权的毛主席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不让毛泽荣来北京,为了不让这位弟弟伤心,他特意回信,写上了自己的考虑,这让毛泽荣遗憾的同时,也有了一丝安慰。

一直到了这年10月,毛主席有了时间,也知道表侄要准备来北京,便连忙安排了毛泽荣来探望自己,还用个人的钱垫付了路费,让他们低调来京。

于是,在1953年的冬天,被拒多次毛泽荣终于见到了毛主席,他也终于明白三哥并不是不想见自己,而是一片苦心。

这对兄弟见面聊的很是愉快,可毛泽荣观察着眼前的环境,心里却很是惊讶。

在他的理解中,三哥当了新中国的主席,那肯定是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金银绸缎。

可毛主席的住处装修很是简单,好些家具还是陈旧的,主席的衣着也非常朴素,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

到了吃饭时候,桌子上也是简单的饭菜,最显眼的是一道红辣椒,这是主席的最爱。

按照身边的工作人员所说,这还是因为有客人才特意多做了几样好菜,平时主席自己是更加节省的,偶尔一顿红烧肉就是难得的犒劳了。

在被毛主席的简朴生活震撼的同时,毛泽荣心中的一席话也不知道该不该说了,最终他还是没有开口。

但主席却明白这位五弟的艰难生活,在临别之际特意拿自己的稿费为他准备了一些礼物,还塞给他300块钱。

身为人民的主席,他不愿也不能为自己的亲人谋取私利,只愿以个人的名义去帮助他们。

这样的高洁作风对党内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建国初期,如周总理、朱老总、粟裕等人也是一样的作风严明,实在让人敬佩。

毛泽荣带着三哥给的东西和钱回了家,原本困窘的生活也好过了不少,可钱财终究是有限的,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毛泽荣很快又陷入了困境。

因此,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找三哥寻求帮助,这一次,他想要个更长久的保障。

1955年5月,毛泽荣又一次到北京探望毛主席,这次跟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养子毛绘华。

原来,这个养子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还没有找到工作,毛泽荣便想让三哥托关系给安排一下,他觉得,只要主席一句话,什么工作干不了呢?

可等毛主席听完这个要求,一向和蔼的他严肃了起来:“胜五,要是国家主席就随便给亲戚介绍工作,那其他人怎么看?怎么办事?”

随即主席又给这对父子详细解释了共产党的宗旨,讲到人民的需求,说得毛泽荣是又羞又愧。

最后,毛主席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意给他们包了200块的红包,但也给出了一句话:“以后没有我的同意,你就不要随意来京了。”

这才有了毛泽荣后来多次进京不被同意的事情,不过虽然没有见面,但毛主席一直记着这个弟弟,总会定期给他寄去一些礼物和钱,让他的生活能好过一些。

这次探亲在毛泽荣的心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毛主席的爱民情怀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从这之后,毛泽荣一改曾经的“攀附”习惯,不再想着提要求谋福利,反而开始去观察身边村民们的生活,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就反馈给毛主席,成了一位“监督员”。

之后多年,他的生活也依然不是很富裕,毛主席也深知这一点,因此虽然多次拒绝毛泽荣来北京,却一直很关心他的生活,连到了临终前,还惦记着老家的弟弟们,怕他们吃不饱饭。

结语

回顾毛主席和堂弟毛泽荣的故事,动人的不只是那份兄弟之情,更让我们感动的还是主席心中坚守的信念和那份大爱。

这份大爱贯穿了毛主席的人生,也由他亲手传播开来。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