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挣一台车,年轻人排队给老人写回忆录

人易辨人心善恶间 2024-12-27 18:22:14

“他们是在‘活着’。”

在为几位老人写过回忆录后,巴一(化名)深切感受到了“活着”这个词语的力量,正如余华所说,“这种力量在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此之前,巴一是一名运营,因为热爱写作,她转型成一位自由撰稿人,并在在今年五月辞去工作。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是她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像巴一这样热爱写作的年轻人不少,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这潜藏的需求,在社交网络、线下集市、以及养老行业中寻找希望被书写的老人们。与他们聊天、梳理他们的回忆、写下他们一生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片蓝海,代写回忆录成了“银发经济”里的一条新赛道,是一次面向老年人的情绪价值消费。一本回忆录有时是儿孙送给长辈的礼物,有时也是老人希望留给子女的一点念想。对一些老人来说,仅仅是向一个年轻人回忆自己的一生,就是种安慰和释放。

电影《不虚此行》剧照

这也是同属于写作者和老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在那广阔又琐碎的记忆之海里,年轻人与祖辈相遇,试着寻找老人们那早已模糊不清的小小“自我”。

在回忆录里

老人们延续着过去的生活

在湖北农村一个自建房的客厅,青梅(化名)看到对面的那位老年女性沉默着、独自陷入了记忆里。

老人正在回忆自己的婚礼。等她想好了开始说,青梅发现,那遥远的属于少女的娇羞重新在她皱纹间漾出来。

老人着重描述了一件衣服,那是她结婚时姑姑亲手给她缝的嫁衣:大红色、龙凤褂,用金线绣上了龙和凤的图案。“它好艳,”老人说,“我从没穿过这么艳的衣服。”那一年,她刚满二十,要与经人介绍认识的男人结婚,两人还不太熟。但此后,他们共度了一生,有了子女和第三代。

青梅采访这位老人时,她的孙女也坐在一旁,听奶奶讲起这段她从未听过的故事。正是她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了青梅,希望将这部回忆录作为礼物送给奶奶。采访结束后,青梅用第一人称写下了这位老人的回忆录。

老人们大多愿意倾诉。老年学的持续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人生延续的一部分,比起进入新的生活状态,老年人更倾向于延续过去的生活。回忆录便是这样一部时光机,帮助老人在情感上延续曾经的生活,从中获得慰藉。

从2023年初开始,青梅已经为多位老人写完人生的回忆录。一部五六万字的回忆录,从前期沟通、采访、成稿、装订成册,花上她两个月功夫,收入二到五万元不等。

这是个诱人的数字。进入2024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中有教师、白领、从事写作的自由职业者,以及逃离互联网“牛马”生活的打工人。

工作中的青梅。受访者供图

陈颖一(化名)是一位四处旅居的自由写作者,从今年八月开始代写回忆录,她的第一位客户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当时,这位客户正在与妻子离婚,小孩在上小学三年级,未来将跟着妻子生活。

这位父亲平时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到现在,父子之间已经找不到开口的方式。他想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给儿子,希望他以后能了解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此,他主动找上陈颖一,想写一本回忆录。

对客户来说,回忆录成了一种情感连接的方式,讲述者说出自己的故事,与晚辈对话,也在其中再次遇见年轻的自己。

1万元一本的回忆录

最难的是寻找客户

今天,中国社会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97亿,超过总人口的两成。“银发经济”被视作超级风口。老一辈人节俭惯了,却也愿意为了情绪价值消费。代写回忆录的服务本身附带着高昂的情绪价值,自然也成了被风狠狠刮起的热门赛道。

这两年,坊间开始传闻,“靠代写回忆录、两个月能提一台车”。但事实上,这项私人订制服务的收费并没有标准可循,全依赖写作者是否能接触到高净值客户(愿意为回忆录付出高额价费用的客户)。

有媒体报道称,这类为普通人撰写的回忆录的体量基本在3万字以上,按照每万字5000元到6000元的收费标准,一部回忆录的价格在1万元到8万元之间。

针对迫切希望入门的年轻人,行业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上下游,产生了培训班、帮助作者和客户对接的平台、专门的AI写作服务等。

代写回忆录看似门槛不高,与其他文字工作相比,它不公开出版,只有老人和儿孙阅读,只需要记忆被平实地记录,因此对文笔的要求不高,但在从业者看来,这其中仍然包含着大量的工作。一本回忆录包含了采访、资料整理、内容架构和行文表达这一系列过程,还包括了后续的设计装帧。

“一本五万字的回忆录,如果开头的两千字枯燥到难以卒读,又如何能让人读完这一生的故事。”巴一解释。

当越来越多人了解到代写回忆录这门“好生意”,乱象也多了起来。青梅曾遇到一个热情的客户,天天来咨询,宣称要请她为自己奶奶写一部回忆录。青梅已经买好去南方的车票、发去了采访大纲及合同。临行前一晚,对方说:“不写了,不好意思。”青梅猜测,这是“同行”在骗采访大纲和合同。这样的情况她已经遇到多次,很多人冲着挣钱来,却很难沉下心来完成整个流程。

在这一系列难以标准化的工作中,最不可控的就是获客。

电商平台上有一些为写作者提供服务的店铺,同时也需要外包作者,但一笔交易完成,店家通常会抽走40%。比如说一本五万字、收费两万元的回忆录,作者忙活两个月,也许只能赚到一万出头。

个人写作者要接触老年顾客,方法也是五花八门。青梅和巴一都是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发帖寻找客户,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是想给父母祖辈送这份礼物的年轻人。

也有写作者会去老年活动中心发名片、去养老行业展会摆摊,甚至加入夕阳红旅行团,与老人们聊上一路。

电影《不虚此行》剧照

之前就在养老行业工作的写作者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胖丁在一家养老服务公司工作,在一个养老行业从业者的群里,他听人聊起自己遇上一些老年人想写回忆录,询问有没有写手。胖丁当下发现了商机所在,今年5月,胖丁(化名)与雷根——一个同样看准了这一赛道的前互联网运营,合伙成立了一家专门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的公司。

两人分工合作,胖丁负责引流获客,雷根负责编写运营。他们招募写手,也开设了训练营教授写作技巧。胖丁发现,经验还是得在实操中积累,新手写的成品,都需要他和雷根再次润色。

雷根和胖丁也试着用AI来写。有公司开发出了供老人对话记录的AI工具,但在当前的AI技术下,写得东西仍然需要真人润色,如果提示词用不好,文笔则更为幼稚。AI只会用第一人称记录下最表面的东西,比如“小时候我去钓鱼了,我很开心。”AI不能理解生活,也不理解个体经验之中凝结着的时代。

在回忆录里,找到那个理想的自我

胖丁介绍,他们刚完成了创业以来第五部回忆录的写作,写的是赵明才老先生的一生。

这位老人很特别,他是雷锋的老战友,在雷锋去世后,他把践行雷锋精神,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赵明才形容雷锋,“个子不高,长得很英俊。”在他的讲述中,这个被典型化的遥远英雄变得清晰可亲了起来。

赵明才在家里办了个雷锋纪念馆,和胖丁他们聊起往事来根本就刹不住车,一两个小时的沟通中,他甚至一口水也顾不上喝。胖丁和同事也随着赵明才的讲述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文字中重现了战争时期的炮火、困难时候的草根野菜,还见识了发黄的粮票和依旧被擦得锃亮的肩章。

赵明才的雷锋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胖丁敏锐地感觉到这份工作中的陪伴属性,“有些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采访的时候,我们帮他回忆过去,倾听老人的故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提供情绪价值。”

回忆让那些衰老的脸再次活泛起来。当他们努力而享受地打捞往昔的记忆碎片时,经常会不断提起同一件事,来回说同一句话,沉醉其中,像一盒老磁带,总是在最热闹毛糙的地方卡壳。

为赵明才写的回忆录。受访者供图

一个国企老员工曾向雷根讲起一段经历。这个故事里,因为领导卡了自己的调令,愤怒的他冲到麻将馆,一脚踹开门,指着领导的鼻子骂,如果不是周围人拦着,两人就打起来了。

胖丁怀疑,这段夸张的描述带着不少美化的成分,毕竟这其中的反叛意味在当年实在罕见。但这个故事早就在老人的记忆里被反复重拾、体味,被磨得锃亮,成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青梅也听过一位老人滔滔不绝讲述自己没有成功的爱情,那是他满堂儿孙都没听过的事情。最后,为了体面,这段遗憾的感情,在回忆录中被一笔带过。

回忆始终是不可靠叙事。记录者大多也不打算在这个时候追求客观,他们愿意为私人订制的回忆录罩上玫瑰色的滤镜。

一个人一生的记忆,长又庞杂,要从中整理出一条线索并不容易。但老人的讲述顺势而下,有时会不知不觉走出一条贯穿的线索,那是他们理想中的自己。

女性总忍不住讲述自己为家庭的奉献;离退休老人说话大多有清晰的逻辑重音且热衷于谈论信仰;成功的商人则会渲染坎坷,他们擅长总结出自己最正确的时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腔调。

也有特别的女性,更自豪于事业而非为家庭牺牲。她找到青梅,想要让她记录自己把一间小饭店开成连锁店的创业史。青梅把“俏江南”张兰的自传给她参考,她却不喜欢其中讲述婚姻和儿子的部分,她想要一个更加单纯的企业家奋斗史。

“家庭的部分可以再少点。”她说。

青梅的一位客户讲到自己的发小。两人当年一起参加高考,两分之差,考上大学的客户成了离休干部,没考上的发小当了一辈子农民。这位老人会清晰地总结:生活由偶然构成。

两代人的相遇

大多数时候,讲述这些跌宕生活的语调,却往往是平静的。

巴一的客户中,无论是老医生、老教师,还是成功商人,他们讲起过往的的语气都是淡淡的。“很普通啊”、“算不上牛啊”,他们总是这样说。

一位老奶奶护士回忆起自己工作一辈子的医院的初建,自己是院里唯一的护士。巴一感慨:“那您是‘开国元老’呀?”老人想了想,微笑着说:“我是。”

说自己的光辉时刻是这样,说自己的苦难也照样平淡。老人家已经波澜不惊,在迟暮的年纪里,消化掉了所经历的苦难。

巴一把这些平淡的描述概括为“小小的自我”。一位阿姨讲起她生下三个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流露出的后悔是淡淡的。一位奶奶讲小时候看到飞机轰炸后树上挂着的残肢,语气里甚至已经没了害怕。有个叔叔讲起自己小时候遭遇的家暴,也只是反复说一个词,“非常疼”。

雷根的一个访谈对象曾面对无可奈何的分离。他是东南沿海的农民,努力自荐、各处求人,终于找到了一份药厂的工作。他去了县城,而妻子只能暂时留在村子里。每隔两个月,他才能骑几个小时自行车回村里,遇上狂风和暴雨,就又会困住他两个月。讲起这些的时候,这位先生连语速也照样平缓,表情没什么变化,倒像一个局外人。

“如果是我,一定会渲染苦难。”雷根说。

也许是时间抚平了剧烈的痛苦,也许是从稀缺时代走来的那代人的共性,他们如此克制,把自我压缩成小小一个,以便于从苦难中幸存下来。

而在写回忆录过程中,这代人大大的自我,与上一代人那小小的自我相遇了。

青梅的一位客户讲起自己的妹妹,两人父母早亡、相依为命。14岁的姐姐挨家挨户讨糖水养大了妹妹。妹妹长大后,爱上了一个男孩。姐姐像个母亲,不同意这段爱情,强硬地拆散了她俩。后来,妹妹在23岁的年纪意外离世。从此痛苦像背景音乐那样跟随姐姐,她总忍不住想,如果不是自己阻挠,妹妹是否会进入婚姻,会有一段不同的人生。

“你说,如果我妹妹还活着,她会原谅我吗?”在近60的年纪,姐姐哭着问青梅。

青梅突然也哭起来,这段叙述使她想起了自己一段因家人反对而终止的感情。两人对着流泪,最后老人把纸递给她。

青梅替妹妹回答:“也许会吧,应该会吧。”

代写回忆录所包含的情绪价值,不仅属于老人,也分享给了他们的子女。

电影《不虚此行》剧照

采访时,巴一总是习惯问客户们:年轻时候遇到了什么事?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她也这样问了自己的父亲。

对巴一来说,父亲很少表露自己,是她“最熟悉的陌生人”。她也想了解自己的爸爸有着怎样的青春岁月。一次外出聚餐,看着爸爸心情不错,巴一和他聊了会天,像访谈客户那样聊起当年。她看见了父亲,也看见了代写回忆录的意义。

记忆是两代人互相看见的通道。

作为记录者,也由此可以阅读各种不同的人生,从中吸取经验。巴一说,这正是自己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别人的故事总让她感到新奇,她也愿意看种种人生样板,以此来审视自我。

尽管目前,代写回忆录仍然很难作为一份全职工作养活她。不过巴一觉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老人愿意留下一本回忆录。随着行业壮大,也许代写回忆录会像家装设计服务一样,让有不同需求的被书写者,去匹配不同风格的写作者。每一部回忆录会是一次精准的私人订制。

0 阅读:0

人易辨人心善恶间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