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诸葛亮的继任者,执掌蜀汉军政,却命丧新春宴会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2-25 14:20:59

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汉寿城的爆竹声掩盖了暗流涌动。大将军费祎举杯与将士共庆新春,谁也不会想到,这场宴会竟成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成都丞相府内,青年费祎捧着荆州战报疾步穿行。诸葛亮从文牍中抬头,注意到这个能将千言文书过目不忘的书记郎。十年后,当费祎以黄门侍郎身份出使东吴,面对张昭等人的诘难对答如流时,孙权抚掌叹道:"蜀中俊杰,不让中原。"

建兴十二年(234年),五丈原秋风中,诸葛亮将调解魏延、杨仪之争的重任托付费祎。他穿梭于剑拔弩张的军营,以"丞相遗志未竟"劝服两位悍将,为蜀军全师而退赢得关键时间。这份斡旋之能,让费祎在蒋琬之后顺理成章执掌军政。

延熙十四年(251年),成都观星台上,太史令紧锁眉头:"紫微晦暗,宰辅不宜居京师。" 费祎望着北方的崇山,想起二十年前先帝托孤之重,毅然移镇汉寿。这座边城从此成为蜀汉实际权力中心,每日快马传递的文书从不下三百封。

大将军府中常见奇景:费祎左手批阅军报,右手与幕僚对弈,耳中听着粮草奏报,竟能分毫不差处理政务。对待降将郭修,他更是倾心相待,许其自由出入中军帐。这种兼容并蓄的气度,却为悲剧埋下伏笔。

正月初一的宴席,郭修捧着酒壶的手微微颤抖。三个月前,他接到曹魏密令"诛费祎者封万户侯",此刻袖中短刀已焐得发热。醉眼迷离的费祎招手唤他近前斟酒,这恰是等待多时的机会。

利刃穿透锦袍的瞬间,满堂欢声戛然而止。费祎攥住郭修手腕,眼中不是愤怒而是恍然:"原是我太过信人..." 这句话未及说完,蜀汉最杰出的执政者已倒在血泊中。

成都皇宫,刘禅握着带血的短剑良久无言。这把当年孙权相赠的宝刀,终究没能护住它的主人。费祎之死不仅让蜀汉失去擎天之柱,更暴露政权深层危机:对降将的过度宽纵、权力中枢的防卫疏漏,以及荆州派与益州派暗涌的矛盾。

此后十年间,姜维九伐中原耗尽蜀汉元气,而朝中再无人能如费祎般平衡各方。当邓艾偷渡阴平,成都城头竖起降旗时,不知可有人想起,那个在汉寿雪夜处理文书的清瘦身影?

费祎遇刺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蜀汉国运的隐喻。他的死亡,提前为这个坚持四十三年的政权敲响了丧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