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将苏制装备炸成废铁,中国对以色列大为改观:可进行军事合作

大黑影局 2023-11-03 07:50:01

中国跟以色列的关系相当复杂,总体来说,有过相互同情的岁月,也有过互相敌视的时节。

特别是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当时的中国都是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抗运动的。

但中国最终还是跟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以色列有自己的考虑,中国也有自己的考虑。

有学者认为中国看上了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应当说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令人惊讶的是,双方的军事方面的交流,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就戛然而止了,中以军事合作为何会虎头蛇尾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军事背后是政治

中国跟以色列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军事方面的合作,是对世界政治形势有着充分认识的表现。

在应该合作的时候就合作,不该合作的时候就不合作,不止是中国这样想,以色列也是如此。

其实大家都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而中以之间的合作历程完美地说明了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我们想要知道为什么中以之间的蜜月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得先搞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中以最开始为什么做不成朋友?新中国和以色列都是在二战后建国的,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但遗憾地是,当时的中以两国分属于不同的阵营。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关系紧密,以色列则唯美国马首是瞻。

美苏之间已然是势不两立,中以之间又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所以此时的中以到底要不要建交,其实中以两国说了是不算的。

不仅不能建交,还要相互指责,这点就体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几次中东战争中。

苏联是支持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的,还给了很多的武器,同时在舆论上抨击以色列的种种行为。

中国当时也同样支持阿拉伯,反对以色列,不过我们不能将之简单地理解为中国跟随苏联的步伐。

因为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是正义行为,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国理应予以支持,为第三世界国家做一个榜样。

获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认同是当时我国所需要的政治资本,从今天来看,当时的决定并没有错。

而中以之间之所以走上军事合作的道路,从表面上看,是中国需要以色列的军事技术,而以色列需要中国的认可。

但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真正在乎的不是以色列和它的军事技术,而是美苏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他们各自对待中国的态度。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苏交恶,中美交好,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变化。

原本对中国很友好的国家突然一窝蜂来指责中国,原本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纷纷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

中国在此时就作出了与以色列拉近关系的决定。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增加中国的外交圈,毕竟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一开始是比较少的。

只有让自己的外交伙伴多起来,自己在国际上说话才有人听,才谈得上有国际影响力,不然很容易落入自说自话的窠臼之中。

第二个好处是,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不是油盐不进不识好歹的国家。

虽然中国多次在中东战争中持反对以色列的立场,但毕竟没有对以色列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

而以色列更是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决议会上给中国投了赞成票,所以中以建交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事情。

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与以色列进行军事合作。跟以色列对抗的阿拉伯国家,都是使用苏联援助的苏式武器。

而以色列能多次打败阿拉伯军队,这说明以色列在对付苏式武器方面是有一手的。

这对于正在与苏联闹矛盾的中国来说,是有用的。

中以之间的军事合作很有限

以色列的军事水平对中国有用不假,但其实也没什么大用。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中以之间军事合作很有限并且戛然而止的原因之一。

怎么说没有大用呢?因为两国的国情根本就是不同的,面对的敌情更是不同的。

中国是超级大国,中国的对手也是超级大国,而以色列只是蕞尔小国,它的对手也基本都是它那个体量的。

或许中东战争在军事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如果指望靠它来琢磨如何消除中国周边的威胁,无异于痴人说梦。

上面说了,这只是中以军事合作不那么愉快的原因之一。

中以之间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接触频繁了起来,到90年代正式建交。

但在建交没几年后,双方在军事层面的合作就几乎停滞了,直到今天。

这期间,双方军事合作的规模称不上很大,刚开始也就是参观一下武器展览馆。

直到建交前夕的几年,中国才向以色列引进了一些关于无人机、导弹、战斗机等等相关技术。

即便少得如此可怜,但依然时常遭到美国的阻挠。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导致中以军事合作停滞的另一个原因了,还是上面说的那句话,军事背后是政治。

是的,国际形势又发生变化了,苏联没了,美国开始忌惮中国了,大家想想在这种氛围下中以能好的了吗?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以之间的军事合作热度来去匆匆呢?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中国依靠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受益至今。

但同时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就是,以色列的军事技术对中国来说,不是雪中送炭,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不是说,没有了以色列的这些东西,我们自己就止步不前了。

而失去了以色列的军事合作后,中国军事技术也不能说是被釜底抽薪,一蹶不振。

实际上大家也看到,中国这些年来的军事技术飞速进步,压根就没停过。

而中国与以色列进行军事合作,最大的目的是在军事之外。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国之意不在军事,在乎国际观瞻也。

中国与以色列这样的中东小霸王进行军事合作,第一会引起更多的军事强国与中国合作,事实上中国跟欧洲许多国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军事合作。

第二顺便给中国武器打个广告,方便后续买家慕名而来,后来中国的很多便宜耐造又凶猛的武器不都批发给中东国家了嘛。

有人可能会好奇,中东国家买了中国的武器,那以色列能同意?

废话,以色列当然反对,但这可怪不得中国,是以色列自己做事先不地道的,不能怪中国不顾以前的情面。

中以未来少不了纠葛

以色列在与中国脱离合作之后,转头就跟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军事合作。

古代君子绝交不出丑言,就是为了日后好相见。

以色列这一下子就把事情做绝了,台海在中国是个什么份量,以色列心里难道没有数吗?

它既然这么做了,估计就做好了之后不再有与中国进行军事方面合作的可能了。

甚至如果有必要站队的时候,它还有可能站在台当局这边,断绝与中国大陆的一切往来。

之后二三十年,中以就这么不温不火的过去了。

虽然它时不时地拿台海话题炒作一下,但我们也没怎么打理过它,毕竟两国相隔这么远,而以色列又没有染指台海的欲望。

但随着现在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一切就说不准了。我能断定,中以两国将来绝不会老死不相往来。

而至于是和好如初,还是成为死对头,这可就难说了。为什么我敢这么断言?

因为新一轮的巴以冲突必定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更不会只局限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之间。

整个世界都将受到此次冲突的影响,而中国自然也不能够例外。

中国已经不是当初的中国,而是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巴以冲突中的各方必定要考虑中国的意见。

这一次,中国不仅仅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更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中东战乱不休的局面。

有人可能会好奇,中国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能有什么行动呢?

其实中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已经对某些战争狂热分子形成强烈震慑,已经给予了反抗压迫的人们以极大的鼓舞。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以色列肯定不喜欢中国的这种作风。

尽管中国并没有像几十年前中东战争时,那么强烈地指责以色列,但在以色列当局看来,不谴责哈马斯,就是在反对以色列。

所以我认为,不论这次巴以冲突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以色列对中国估计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结语

中国与以色列远隔千山万水,但却能互相影响,背地里还是因为有美国的存在。

毕竟以色列跟美国关系不一般,所以我们通过中以关系的变化,也能看出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与以色列合作也好,竞争也好,对抗也好,都是大国博弈的一个小插曲。

中国当然是希望能与以色列建立更加稳固和亲密的外交关系,但在肉眼可见的未来,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是很有难度的。

不过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因为中以之间并没有本质的矛盾和分歧。

作者:山海编辑:山海“司右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5

大黑影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