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猿辅导猝死事件看职场:我们都在“温水煮青蛙”吗?

生活热议 2025-04-26 20:35:22
看到猿辅导员工猝死的新闻时,我正在加班。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手机里弹出这条消息,我愣了几秒——“26岁,原定5月2日结婚”。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可能和无数职场人一样,曾以为“再撑一撑就好了”,却再也没等到“好了”的那天。

1. “大家都加班,我不加就是异类”

刚毕业时,我也曾对“加班文化”嗤之以鼻,觉得效率低的人才需要熬夜。可真正进入职场后才发现,“准时下班”竟成了需要勇气的事。领导没走,同事没走,你走了,第二天就可能被贴上“不积极”的标签。

就像猿辅导前员工说的:“公司不强制加班,但完不成KPI就得自行加班。”这种“软性逼迫”比明文规定更可怕——它让你觉得,熬夜是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

2. “焦虑像空气,无处不在”

现代职场最折磨人的,或许不是体力消耗,而是无休止的精神紧绷。

下班后微信突然弹出领导消息,心跳瞬间加速;

周末看到工作群@全员,假期立刻蒙上阴影;

半夜梦见漏回客户邮件,惊醒后再也睡不着……

那位猝死的员工,生前要负责400名学生,每通电话都被录音抽查。这种“被监控的窒息感”,正在越来越多行业蔓延。我们表面上赚着工资,实则付出的是情绪、健康,甚至对生活的热情。

3. 我们为何不敢停下?

明知累,为何还硬撑?因为职场有一套隐形的“生存法则”:

“年轻人就该拼”——仿佛拒绝加班就是吃不了苦;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就业压力让人不敢反抗;

“房贷/孩子/父母等着用钱”——责任成了自我剥削的理由。

可讽刺的是,公司少了谁都能转,而你的身体垮了,天就真的塌了。

4. 改变或许该从这些小事开始

我们无法一夜之间推翻加班文化,但至少可以:

给“努力”设定底线:加班≠优秀,效率才是;

学会“偷懒”:上厕所、喝水、午休——这些不是福利,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把“关我屁事”刻在心上:下班后,工作消息可以明天回;

认真对待身体信号:长期头痛、失眠、心悸,是身体在哭求救命。

写在最后

那位没能等到婚礼的年轻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职场中最残酷的真相:公司只会记得你交过的PPT,而家人会记得你消失的笑容。

如果非要“卷”,请为自己而卷——卷早睡早起,卷按时吃饭,卷着活到退休。毕竟,人生不是马拉松,而是一场接力赛,健康才是你能传给下一棒的唯一东西。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