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思学院|让品质与生产不再“互相为敌”——真正的作战应该是携手共进

小优谈质量 2025-03-25 14:48:58
前言:这不是质量部和生产部的故事,是整个企业的隐性内战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场景:

生产部大声说:“目标还差一点就实现了!赶快出货吧!”品质部冷静回应:“慢着,检测没通过,出货就要被投诉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在培训学员的过程中,都会听到类似的抱怨:品质部门是“效率杀手”;生产团队是“隐患制造者”。这看似是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其实深层次的问题是:两方都忘了,他们其实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在优思学院看来,这场“生产 vs 品质”的斗争不仅不必要,还非常昂贵——它会消耗团队信任、浪费时间资源,最重要的是,牺牲客户体验。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品质和生产营运本来就应该是一体两面,以及我们如何用精益六西格玛的方法论,彻底结束这场“内战”。

一、客户满意,是品质和生产的共同终点

很多公司都有一个盲点:他们把“快”当成生产营运目标,把“好”交给品质部负责。听起来没问题,但其实这是在人为制造冲突。

优思学院经常提醒客户:生产和品质的KPI如果是对冲的,那必然只会内耗。

事实上,不论是快一点出货,还是检查到最后一个螺丝钉的精确度,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让客户满意。

如果生产部快速出货但产品有缺陷,客户投诉就会找回来;

如果品质部总是以“尚未达标”为由阻止出货,客户交期无法保证,信任也会动摇。

当我们把“客户满意”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时,很多看似对立的行为,其实就有了统一的逻辑。

二、别再说“质量拖慢节奏”了,好品质其实加快流程

我们在辅导制造企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先出货,有问题后面再补。”——听起来像是“先求生存”的策略,但其实是未来问题的埋伏笔。

生产部门很多时候以为,品质检查是一个“减速器”。但优思学院要告诉你,高品质不是流程的负担,而是流程优化的起点。

打个比方:

如果一个生产流程中,每10个产品就有1个返工;

那你就需要花10%的产能处理“旧账”,甚至还要安排人手去排查问题;

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把这一缺陷率降到1%,你能释放多少产能?

所以,真正“拖慢节奏”的,其实是返工、缺陷和浪费。品质管控做得好,反而可以让流程一次到位、无返工、不卡顿。

这就是精益思想中的“稳定流程”——品质并不是流程的敌人,而是它的守护者。

三、数据才是两队的“共同语言”,别再互相扯皮了

你有没有听过这种对话?

品质部说:“这个批次我们抽检有问题,不能出货。”

生产部说:“你们又来挑毛病了,客户都不介意,你们在坚持什么?”

这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双方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

在优思学院的六西格玛课程中,我们经常教学员:当感性碰上数据,永远让数据说话。

举个例子:

如果你拿出控制图,显示某条产线在过去一周的误差值波动范围;

或者用过程能力指数(Cpk)说明这个工序稳定性不达标;

又或者通过根本原因分析(RCA)证明缺陷源头来自原材料变化;

那么,任何争执都会在数据面前变得清晰、可控、可优化。

当品质和生产都学会使用数据工具——例如Minitab、FMEA、SPC等,沟通的起点就从“感觉”和“经验”,变成了客观、透明、可追溯的事实。

四、持续改善不能缺哪一边:生产懂现场,品质懂工具

优思学院一直强调:“精益六西格玛不是某个部门的专属,是全公司的文化转型。”

这意味着:

生产部掌握流程细节、产线节奏、现场状况;

品质部熟悉分析工具、风险预测、系统思维;

当两者结合,才能推动真正的Kaizen(改善)。

举个真实的案例:

一家电子代工厂,过去一年一直被某个焊接流程的返工率困扰。生产部门觉得是设备问题,品质部门说是操作员技术不到位。

最后,大家决定一起做一个DMAIC项目:

Define: 明确目标是把焊接返工率从6%降到1%

Measure: 用Minitab收集了不同操作员、班次、设备状态的数据

Analyze: 发现其实问题出在某个班次使用了温度不稳定的旧版焊接机

Improve: 替换设备、更新SOP,并重新培训操作员

Control: 设置控制图,追踪后续三个月的数据稳定性

最后结果如何?返工率降到0.8%,节省了每月接近8万元的返工成本。

这个项目成功,不是因为某一个团队特别强,而是因为生产和品质共同作战,各自贡献价值。

五、品质不该是“管制者”,而是生产的“合伙人”

很多企业把品质部当成“警察”:他们负责抓问题、开罚单、提出异议。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没人想跟他们合作。

优思学院常说:“品质部门如果成了‘No Department’,那你基本就把企业推进了反生产文化的泥潭。”

我们更鼓励企业把品质部变成生产的策略伙伴,甚至一起承担KPI,一起参加流程改善,一起参与新产品导入。

品质不是要找茬,而是要帮生产团队减少麻烦、提升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

如果生产人员在流程中发现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找品质部来一起解决”,那说明你已经跨越了那个危险的“对立线”。

六、拆掉品质与生产的墙,必须从领导者开始

说到底,如果公司还把“品质”当作一个独立、阻碍产能的功能模块,那从文化层面就输了。

高绩效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领导者把质量文化深植于生产流程中,而不是靠“审核”、“检验”来临时补锅。

在优思学院的课程中,我们教的不只是工具技巧,更是领导层如何打造“没有墙的组织”:

产品开发阶段,品质部要参与风险预测;

流程设计阶段,生产部要考虑品质控制点;

现场改进阶段,双方一起走流程、一起解决痛点。

只有这样,品质才能成为“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流程之后的补救”。

常见问题解答 FAQ

Q1: 质量部不检查,出问题谁负责?

A:质量控制不等于质量检查。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对自己的输出质量负责,品质部应是辅导与监督角色,而非“最后一道防线”。

Q2: 生产部门学习六西格玛真的有用吗?

A:非常有用。生产人员熟悉DMAIC与Minitab等工具后,可以用数据优化生产节奏、减少浪费,是一线改善的关键推动者。

Q3: 精益和六西格玛需要选择一个吗?

A:不需要。精益解决流程效率问题,六西格玛解决波动和缺陷,两者结合才是强大引擎。

Q4: Minitab是不是只有统计背景的人才用得来?

A:错!Minitab的学习门槛远比你想象中低,优思学院的课程专为非统计背景人员设计,案例实操为主,确保你学了就能用。

Q5: 品质与生产的目标不一样,怎么统一KPI?

A:KPI可以共享,比如“客户投诉率”、“一次交付率”、“返工率”等,这些指标既反映品质,也直接影响生产营运。

结语:品质不是刹车器,是加速器;生产不是对手,是搭档

这场看似注定对立的“生产 vs 品质”之争,其实完全可以转化为协作共赢的动力源泉。

在优思学院看来,企业要真正实现卓越运营(Operational Excellence),必须让品质成为流程的一部分,让生产营运拥抱数据与改进,让双方不再彼此指责,而是彼此成就。

愿你的公司,从今天开始,不再有品质与生产的拉锯战,只有携手共进的节奏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