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估计不少人小的时候在听父母老师讲寓言故事的时候,都听到过这样一个关于对联的小故事。
说一个年轻的穷书生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的破窑洞两旁贴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则只有两个字“南北”。
当时路过穷书生窑洞围观这副奇怪对联的人有很多,也都能看出来这副看上去极为简单的对联似乎有什么高妙的隐喻,但大多数人都没能猜出来。

最后还是附近寺庙的主持点破了玄机,穷书生的这副对联上联隐去了“一”,下联摘掉了“十”,横批则隐去了“东西”二字。
把这些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是在向大家诉苦,调侃自家母子两个生活艰辛贫困,实在是无力筹备衣食来度过当下的年关了。
最后还是看出了穷书生窘境的寺庙住持,派人给穷书生母子两人送去了衣食用度,帮助后者度过了这最为艰难的时刻。

而这则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北宋一朝享誉史册的一代名相,他就是有着“乞丐宰相”的北宋名臣吕蒙正。
至于他亲笔写下的《破窑赋》,也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
除了前文提到的这副言语精简但却构思巧妙的名对之外,吕蒙正其实还有另一副流传同样甚广的长对,更是道出了世态炎凉和冷暖人心。

那是他在高中五经状元之后,面对无数涌入自家破窑洞中攀亲附贵的亲朋时,对自己人生过往的一次感慨和总结。
上联是:“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下联是:“今科侥幸,吃穿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在看到这副对联后,拥挤在破窑洞外的无数亲朋好友犹如脸上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无不羞愧难当,再也不敢找吕蒙正谈提携之语。
从此这副对联也就连同功成名就的吕蒙正,成为了讽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著名例子。
只不过很多不太关注宋代初年那段历史的人,恐怕并不知道这位与同朝其余四位贤相并称为“五凤”的乞丐宰相,可并不是一开始就家境贫寒只能随母亲靠乞讨维生的。

幼年的他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吕龟图官拜寿州知州,祖父吕梦奇更是官至户部侍郎,可谓是显赫一时。
那么吕蒙正本人却又是如何与母亲沦落到此等地步,后来又是怎样一飞冲天改写了自己命运的呢?
说起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着实是个寡廉鲜耻好色成性之徒。娶了吕蒙正的母亲刘氏为正妻后,仍常常在外沾花惹草养奴纳妾。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放在当时那个年代,或许也只是会被评价为浪荡风流。但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正妻刘氏的一味退缩忍让令吕蒙正父亲的行为愈发变本加厉。
最终竟因为嫌弃后者年老色衰,以及出言规劝自己在寻花问柳方面略作节制,就将妻子连同年幼的儿子一同赶出了家门。
这番举动哪怕是放在当时,也绝对是泯灭人伦的无耻行径,更是令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在后世遭到了普遍的唾弃和指责。

被赶出家门的吕蒙正母子无力养活自己,无奈之下只得在街头四处乞讨为生。
受当时礼法的约束,被赶出家门的刘氏想要回娘家求助却遭到了拒绝,羞愤欲绝的刘氏为了养育好唯一的儿子发誓再不嫁人。
最终还是附近寺庙的住持可怜这对母子,于寺庙在附近的产业中拨出一间破窑洞供二人居住,这才让吕蒙正母子有了珍贵的栖身之所。

当时吕蒙正每每会在寺庙放斋时前去吃免费的斋饭,长此以往庙里的和尚们嫌弃母子俩总来吃白食,便故意等吃完饭才敲响放斋的钟声。
如是几次后每每总是吃不上饭的吕蒙正看出了和尚们的意思,便再也不去庙里吃饭了,还颇为羞恼的写下了“十度投斋九度空,恼恨僧人饭后钟”的诗句。

哪怕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刘氏也从未放弃过对儿子的教育,吕蒙正也明白唯有在科举上夺得佳绩才能改变当下乞讨的人生。
幸得吕蒙正天性聪颖又极为认真好学,在公元977年吕蒙正在当年科举中一举夺魁,并且是在当时科举中考题所出的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皆力压群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五经状元”,也是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的首个新科状元,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当吕蒙正穿着补丁叠补丁的长衫上殿面圣时,赵光义不由得大为惊讶,细问之下才得知了这位新科状元过往的艰辛与不易。
感叹人才难得的赵光义不仅给吕蒙正拨下了大笔的赏赐,更是对他给予厚望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接连委任了无数重要官职。

也就是在高中状元之后,发生了我们在开头提到的那个小故事,曾经生怕被占了便宜纷纷选择对母子二人避而远之的亲朋好友,如今却纷纷上门恭贺攀亲。
最终却遭吕蒙正一幅对联揭穿了众人虚伪的表象,成就了这番流传千古的轶事。
高中状元后的吕蒙正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荣华富贵而忘却本心,终其一生都恪守本分廉洁奉公,几度出任朝中要职都立下了赫赫功绩,成为了最受赵光义信赖器重的近臣。

更为难得的时吕蒙正过人的气量,面对同僚下属的冒犯总能够一笑了之。在国家大事面前更是恪守原则,哪怕在面对皇帝的质询时也坚持己见,不会因外物而动摇分毫。
而吕蒙正的父亲晚年因为失去官职而穷困潦倒,他也不计前嫌的将后者接到家中供养。纵观吕蒙正的一生,真可谓苦尽甘来的真实写照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川流趣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