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寻根问祖:8000里路迁徙泪,600余载相思愁

船尾瞭望者 2019-04-11 11:50:37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应该是在中国流行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句话。

因为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发源地,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这样脱口而出,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移民后裔,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来源于大槐树下。

哪么这个闻名全国的洪洞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棵蜚声中外、家喻户晓如神话般存在的大槐树是否真实存在?

为什么所有中国人都自觉自愿地表明自己发源于这里?

这首先要说一下洪洞县。

虽然贵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洪洞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旧唐书·地理志》称其县名“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山西通志》则称其“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的临汾盆地北端,县东为最高峰海拔2347米的霍山,县西为最高峰海拔为1347的吕梁山系,汾河水自北向南在县域中部浇灌出一马平川,境内多丘、梁、垣、峁等,与山西其他县貌无异。

如果不是受移民的影响,洪洞应该与山西大多数县城一样,默默无闻地淹没在国人的意识之中。

再来还原一下真实的移民史。

为什么要移民?

元朝末年,因为统治者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再加上水旱蝗疫不断致民不聊生。

《明太祖实录》称当时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梗塞,人烟断绝”、“ 兵戮河南,赤地千里”,竟至“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境地,甚至如《元史顺帝本纪》所载“禾不入地、人相食”,无数百姓陷入生存绝境。

特别是河南地区因屡有洪水泛滥、田禾不收、连年饥馑,以至于出现了“ 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

战乱、洪水、干旱、蝗灾、剥削再加上瘟疫,致使中原地区人口骤减、十室九空,大量土地荒芜,许多州因“户粮多不及数”降为县,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到洪武十七年全国有30多个州人口不足3000,全部降格为县。

为什么是山西?

与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的景象刚好相反,此时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为189万,河北人口为189万,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

而且从人口密度来看,洪武十四年山西每平方公里平均27人,河南每平方公里平均12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

中原地广人稀,山西民众地狭,如此严重的不平衡自然会影响帝国的发展和稳定。

于是在推翻了元朝统治之后,在一众大臣的纷纷建言下,为了巩固新生的大明帝国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明太祖朱元璋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史上最英明的抉择——“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轰轰烈烈的大移民运动就此拉开了宏伟的序幕。

移了多少民?都移到了哪里?

虽然现在我们统称移民来自洪洞县,但实际上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远远不止一个洪洞。

据《明史》记载,“太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

从中可见这个范围是非常大的,大约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

而且移民次数还远不止一次。

史书上对移民次数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学者们经反复考证认定的大约有18次,历洪武、永乐两朝,每次数百户至上万户,人数总数高达100万以上。

移民直接迁入地分别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不过历经数百年辗转流离、繁衍生息,移民又相继迁移至云南、四川、新疆、东北、贵州、港台等地,甚至海外。

可以说,移民后代现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为什么是大槐树下?

历时两朝,移民100万。

如此之众,在当时的交通和管理条件下,显然是个大问题。

于是,就需要一个集散地以便统一集中、统一造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这个地点就选在了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下。

当然,这么多人肯定不可能都聚集在一棵树下,但是由于辨识度高,大家也都乐意拥有一个共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出发地,于是大槐树下就成了共识。

如今的洪洞县内建有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这也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每年都会有大型的祭拜活动在此举行。

不过景区内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那棵大槐树,只有两棵据称是当年那棵大槐树的后代的大槐树,每天接受各地移民后裔的朝拜。

寻根大槐树下

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寻根问祖时,笔者看到一个过厅上有一幅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让看读后一种温情、亲情油然而生。

但是在看到那两棵高大的大槐树,尤其是看到那幅雕刻着百民移民大迁移历程的浮雕,想象着当年百万移动的苦难迁徙过程,笔者却不免感叹:

“千里路迁徙泪,六百余载相思愁;梦里故园根何在?一声鹳叫槐梢头。”

【胡震杰 / 文图 —— 每一篇都值得收藏  】

【欢迎关注 转发 点评 爆料,一起探寻和分享秘境之旅  】

1 阅读: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