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作学问与修炼:古人作学问,极为注重心性的修炼。他们学习的内容,正是探究“性命”之理的精髓。如《周易》中,诸多篇章皆在阐述道德心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尤为人称道的是,赵宋时期,众多学子在打坐冥想后才投入学习,其他朝代亦不乏此例。
邵雍借儒家学习经验,阐释了学习《易》这一性命自然之理的方法。其中,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或结果:
若如孔子般,摒弃四种弊病——无主观猜疑,无必定实现的期望,无固执己见,无自私之心。这四种心态,正是学习之道的核心。[注:即“绝四”,意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即无主观猜疑;毋必,即无绝对期望;毋固,即不固执己见;毋我,即无私心杂念。]孔子顺应自然,坚守根本,终得《易》中性命之学的真谛。
若如颜回(孔子门下最著名弟子),虽能领悟《易》之深意,却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未能付诸实践。学习《易》后,颜回将其视为理想与向往,未能取得实质成果,故仅称好学不倦。
若如子贡(孔子门下著名弟子之一),将知识积累视为学问,以猜测臆度求道,未能摒弃成见与执着,自然无法全身心融入《易》理。因此,子贡未能领悟《易》中真正的性命之理。
由此可见,孔子以修炼之态学习,方得《易》中艰深之理;颜回虽有修炼之心,却未能行动,故逊于孔子;子贡未能真正修炼,视《易》为知识,终无所获,更枉论性命之理。因此,古人将学问高低与修炼深浅紧密相连。若不知修炼,所学仅为知识,难以触及高深道理。修炼越高,所悟内涵越深。
附录:《易》之为书,将以顺性命之理者,循自然也。孔子绝四从心,一以贯之,至命者也。颜子心齐履空,好学者也。子贡多积以为学,亿度以求道,不能刳心灭见,委身于理,不受命者也。见《论语.子罕篇》(邵雍《观物外篇》)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您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