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对军统控制异常严格?六不准违者重罚:用蛏干补肾,特务例外

邰子淳说电影 2025-02-12 18:07:51

1938年的武汉,就像个大热锅,炒得火热。这不,国民党又开了个大会,这次开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国民党的间谍情报机关,于是,蒋介石直接把戴笠的“军统局”正式挂牌了。

然后这位军统的特务头子一拍脑袋,想出了个独门秘籍——“六不准”。

还有一条规定是不准贪污受贿,听起来很正气,对吧?可是,有一次,有小子送了戴老大一千斤补肾的蛏干,结果这位戴老大一激动,把那送蛏干的小子一把提拔了。这事儿一出,那叫一个哗啦——原来这补肾的也能补职位啊!

这“六不准”到头来,就成了全局的笑料。有人背后这么评价戴老大的管理法:“我们戴老板的‘六不准’,听起来很有节奏感,跟唱歌似的,可惜唱的是摇滚,跳的是探戈,一点都不搭调。”说到底,这些规矩还不是根据个人好恶调整的节奏?

01

1938年,正是热火朝天的岁月。那时候,国民党不只是在外头和日本人斗,内部也斗得不亦乐乎。这不,蒋介石决定把原来的军统局第二处拉出来单独成局,还给戴笠这个大戏精搭了个正经的舞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名头听起来挺洋气,实际上就是军统局的升级版。

但是,就在大家都以为戴笠要当上局长,坐拥这个新玩具时,这位兄弟却没坐上这把交椅。局长的位置,一直是蒋介石的人在坐,先是贺耀祖,后来是林蔚和钱大钧。这些人,可都是蒋介石的贴身红人,说白了,就是蒋老大的眼线。

戴笠这招其实挺高明,他知道在蒋介石这座大山前面,不显摆自己多厉害反而更安全。于是,他在得知要领导军统的时候,赶紧装模作样地向蒋介石表忠心:“校长啊,我这人啥都不懂,学历低,治理能力差,名气也没那么响,担不起这么大的帽子。您还是另请高明吧,我在旁边给新局长打打下手就行。”

蒋介石听了这番话,心里可是乐开了花,想着:“这小子还真会做人,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于是就真的把局长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心腹。

戴笠这样一来,反而稳坐钓鱼台,大权在握却不露锋芒。他不是局长,反而能更自在地搞事情,毕竟名义上的老板是蒋介石的人,出了什么岔子,他可以说:“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帮忙的。”

02

戴笠你别看他说自己不当局长,其实那都是高级黑,精明得很。这一着“我不当局长”的声明,其实就像是老千打的一个障眼法,让所有人都以为他在谦让,其实内心比谁都急着掌权。

他这招“退为进”的战术,不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请进请出”的游戏吗?戴笠就站在门口,假装要退出,实际上脚没动,反而让蒋介石更觉得这哥们靠谱,把他当成了后宫的红人。

戴笠没当局长,反倒成了副局长,这个职位听着低了点,可操作空间大得很。他在不露声色中实际上把手伸到了军统局的每一个角落,连挂名的局长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戴老板的名号不是白叫的。

有趣的是,这时候徐恩曾在那边争“中统局长”争得头破血流,每天都在表演“看我多有野心”。蒋介石看在眼里,心里怎么想的?“这小子天天想着怎么上位,不太稳。”转头一看戴笠,“这家伙多懂事啊,不抢名额,默默给我干活。”这对比下来,戴笠简直是清流。

结果呢?蒋介石对“军统”越来越重视,戴笠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这位兄台不就是用了老话说的“不在其位,谋其政”嘛,明明没有那块牌子,实际上比谁都管用。

戴笠这一招,简直就是政治版的“狸猫换太子”,把真局长换成了摆设,自己却在幕后笑呵呵地拿着大权。

03

当时,戴笠的大计划就是用“军统”踩着“中统”往上爬,让自己成为国民党特务界的大佬。

而戴笠之所以会如此察言观色,其实离不开他的童年经历和人生阅历。

说起来蒋介石跟戴笠可算是一对奇葩的搭档。两人有着相同的童年经历,有母亲独自一人拉扯长大,但也继承了已逝父亲的聪明果决和冷静睿智。

蒋介石那边,年轻的时候就过得风生水起,19岁就东渡日本学习,陆军学堂、同盟会、军队团长,说走就走的旅行。最牛的是,35岁的时候因为帮孙中山抢了回东西,不仅得到中山先生的赏识,还顺便娶了宋美龄,这简直是政治生涯的双色球头奖。

戴笠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的起步硬是比蒋介石慢了好几拍。看他那辛酸历程,就像是走马灯一样,坎坷得很,半生都在为了能在特务系统里站稳脚跟而挣扎。

所以,这俩人在处理事情上也是截然不同。蒋介石喜欢出风头,戴笠则是喜欢藏着掖着。一次聚会上,戴笠对蒋介石说:“校长,您是风头浪尖的英雄,我呢,就喜欢在幕后帮您收拾残局。”蒋介石听了差点没乐翻,心想:“这小子,真会说话。”

但实际上,戴笠心里明白,只有把自己的真正野心藏得越深,才能在这个危险的游戏中走得更远。每次蒋介石看他的时候,他总能露出一副“我是小学生,我没有野心”的天真脸,让蒋介石越发觉得这是个可塑之才。

04

回看戴笠的早年经历,可真算是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20多岁的时候,想着当兵混个前程,结果混成了宁波的一个街头流浪汉。这要不是他老妈逢庙会出来摆摊卖点小吃,两眼一抹黑地找到他,这位后来的特务大佬可能就成了街头艺人了。

然后就到了1926年,他听说黄埔军校在招生,突然就来了个闪电般的灵感:“这不就是我翻身的机会吗?我怎么这么聪明!”可问题是——他妈眼皮底下,他连出门都困难得很。于是,他的老婆毛秀丛上场了。人家那叫一个神勇,晚上偷偷地把他从家里弄出去,别提多像江湖儿女片里的女侠了,还不忘塞给他一根金簪当路费。好嘛,真是“老婆才是那个铁哥们”啊。

戴笠心里早就准备好,心跳加速那种:“这次不成,老子一辈子就得当个街头艺人了,回家怎么面对亲友?”他那时估计也没啥底气,就靠一颗赴死的心。毕竟,能活到今天,都是赌命拼出来的。

到了广州,他见到了蒋介石,心想:这个机会,可得好好把握。“大哥,我不来见您真是太对不起了。”戴笠比见到久别的亲妈还亲热,简直是想给蒋介石端茶倒水,按摩捶背,煮饭刷碗一条龙服务。蒋介石心想:“你小子也不简单,居然敢这么干。”但心里当然没明说,只觉得眼前这个戴笠,手脚麻利,且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其实,戴笠的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如果这次蒋介石不提拔我,老子就不走了。”你想想,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小兵怎么敢摆这种架子?不过他就是这么敢赌,敢把自己的未来全押在蒋介石的这张牌上。要是再换个普通人,早就吓得想回家卖小吃摊了。

最后,他赢了,稳稳地站住了黄埔军校的位置,后来的特务系统里也风生水起。

而戴笠的野心勃勃,其实通过一件事儿就能看出来——西安事变。

05

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突然一拍脑袋,来了个大动作,把蒋介石给扣了。这消息一出,全国都震惊了,可就在这时,戴笠表现出了他那独一无二的闯劲。

当时,南京的局势还没稳定,戴笠这位名声不太好听的特务头子,居然决定亲自去西安,这不是送羊入虎口吗?他跟身边的人说:“这次去,要么成英雄,要么成亡魂。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西安看看热闹。”

戴笠到了西安,那场面真不是盖的,处处是兵,人人自危。戴笠走到哪儿都像个游戏角色,左躲右闪。他在西安的各种勾心斗角、智取妙计,简直可以拍成一部谍战剧。最后,他不但没成亡魂,还真把蒋介石给弄出来了。

事后,蒋介石得救之后,看戴笠的眼神都变了,心里默默地给他记了个大大的功。蒋介石还经常在别人面前夸戴笠:“你们知道吗?那次西安事变,如果没有戴笠,你们校长我可能就成历史人物了。”

戴笠这次行动不仅救了蒋介石,更抓住了蒋的心。从此以后,戴笠更懂得如何在这江湖水深的政治场中游刃有余。他学到的最大的一课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多聪明,有时候赌一把,展示一下忠诚,效果绝对比干几十年老实人来得快。这不,戴笠就靠这一出,成了蒋介石手下的红人,让多少人都羡慕得要死。

06

1940年的时候,戴笠在“军统局”掌权,想了个点子叫“六不准”。你看这名字,听起来多霸气,仿佛是给特务们上了六道紧箍咒似的。这六条规定一出,估计连悟空都得叫疼。

但说实话,戴笠这“六不准”也就是看上去严厉,执行起来呢?真是滑稽得很。比如说,不准结婚这条,听着挺有道理,毕竟战时稳定军心嘛,但黄永康后来爆料说这规矩其实是戴笠心里作怪。他自己老婆早早因病去世了,他想找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家境良好的没找到,看到别的特务成双成对的,心里那个酸啊,索性一棍子打死,谁也别想幸福!

还有那个不准贪污贿赂。戴笠自己其实也是个手腕利落的角色,经常把“不准”两字挂在嘴边,背地里可不是那么回事。一次,有人送了他一箱高级烟酒,戴老板不仅没拒绝,还当场开封品尝,边喝边夸:“这酒不错,味道就像是我这‘不准’政策,越品越有味。”

再比如,那个不准自由向外活动。理由是防止泄密,保证安全。实际上呢,特务们还不是照样出去。戴笠自己呢?更是经常神出鬼没的,说是考察工作,其实呢,半路上偏偏跑去小饭馆解解馋。

最搞笑的是那个不准随意回家外宿。戴笠为了控制特务们,规定严格。但他自己呢?每次“出差”必住五星级,说是考察,半夜三更的谁知道他在干啥呢?

总之,戴笠那套“六不准”,在“军统局”内部就成了个笑话。特务们私底下讲,这不准的规矩就像是戴笠心情的晴雨表,今天高兴,可能你啥都可以做;如果他心情不好,哪怕你按规矩办事,也可能被叫去喝茶。这就是戴老板的特务管理术,搞得大家都得学会看脸色生存,说是特务,其实是半个演员。

特务们心里虽然怨声载道,但谁也不敢真的吱声,毕竟戴笠手中握着大权,谁敢在他面前唱反调,那不是找不自在嘛。就这样,很多特务一边私下骂戴笠“狗东西”,一边又舍不得把老婆送走。

戴笠发现这茬后,更是火大。“反了不成?把我戴笠当成什么人?”于是,这一火直接把大约300多对情侣给关了特殊照顾了。最惨的是,这些人后来也没有被暗杀,反而是被戴笠给流放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见天日。

这件事在“军统局”里可谓是出了名的冤枉案,特务们背后私下讨论:“咱们戴老板这是变相的相亲大会啊,不是找对象,是找狱友。”还有人戏谑:“这么看来,戴老板不仅是特务界的才子,简直是婚姻市场的‘破坏王’。”

07

戴笠本人呢,就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典型。他自己提倡不贪污不受贿,结果手里抓着权杖就像抓着免死金牌一样,要什么有什么。黄永康那时候看得清清楚楚,也就跟在戴笠身边学了不少“真本事”。

比如1942年去福建南平,戴笠看上了当地的蛏干,觉得这玩意儿对身体大有好处。他直接对福建的水上警察局长余钟民说:“余局长,听说你们这的蛏干补肾效果一流,我这老毛病,得补补,您看能帮我弄点吗?”

余钟民一听这话,知道这是送上门的机会,立刻就答应了。然后陈达元这家伙得知这消息,比谁都积极,人家不光是送了,还送了整整一千斤,这份量放那都算得上“大礼”。

戴笠收到蛏干,那叫一个高兴,边吃边夸:“这蛏干不简单,吃了这个,感觉年轻十岁!”转头就把陈达元提拔了,从副站长直接跳到站长。

这事一出,所谓的“不贪污不贿赂”的规矩就成了笑话。戴笠这么一搞,其他人也都明白了,这“六不准”家规不过是对外的一套说辞,内部操作可是另一套游戏规则。

“军统局”的氛围自然也就是一言堂,顶头的老大说了算,你要是懂得怎么送礼,什么位置不能坐?这就不单是特务系统了,简直是个“送礼就能升职”的超级市场,标价都是明码实价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