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无成,才被催婚

共饮长江水 2024-02-25 20:58:11

这几年,每到过年就看到网上流行“催婚”的话题。

今年春节,我认识的适龄未婚的朋友,有的为了躲避被催婚,干脆没回家过年。

前两天看微信公众号“极昼工作室”里讲述一个山东女子“反催婚”的故事——那个女生经常遭到父母奶奶以及邻居、村民的催婚,她尖锐地怼这些催婚者,并拍成了短视频发到网上,成了一个小网红。反催婚已经成了她的流量来源,估计也可以成为她的一个经济来源。如果她真的因此获得稳定收入,那实在可喜可贺——我预计这是让催婚者闭嘴的最佳方式。

来源于网络

我看她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第一句就是,“我之前在青岛漂了十多年,有种一事无成的感觉”……这姑娘15岁就外出打工,如今30岁,“一事无成”,回到村里那个熟人社会,成为“村口CBD”催婚窝点的重点对象,最终引发她的“疯狂反击”。

她的故事让我更加确信,所谓催婚,既是一个传统观念问题或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打工多年,“一事无成”,一晃30岁了,马上要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回到熟人社会生活,不被催婚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到了这个状况,剩下的“社会价值”似乎就在“生物学”意义方面了——传递基因,延续香火,养儿防老。一群相关或不相关的人凑上来催你婚育,纯属为了通过“教育”你来证明他的一生虽不成功却是正确的。一个生儿育女之后仍然“一事无成”者,比一个没有生儿育女的“一事无成”者,在那一刻会有一点优越感。

来源于网络

个体是群体的一员。群体可以是家庭,家族,种群,甚至是国家。个体与群体是有冲突的,为了群体的延续而压制、强迫个体,或者说,为了群体利益而剥夺个体利益,是一种常态,在社会学或生物学上都是常态。

婚育是个人的事儿,也是群体的事儿。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婚育,群体必将消亡。所以,群体必然从道德上、规章上,要求和宣扬婚育。最近普京总统也在鼓励生育,他说要保留种族一个家庭要生两个孩子,要让国家繁荣一个家庭至少得生3个孩子。对于总统来说,人口萎缩是一个噩耗,没有了足够多的人,总统还总统谁呢?同样,家族也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一个老男人儿孙满堂,他才能当爷爷啊。

在传统社会,对于群体的剥夺或压迫,个体毫无反抗能力,甚至根本不可能产生反抗意识。因为个体一辈子就生活在熟人社会,就在家庭或家族里面生老病死。离开,就很难生存,所以,不得不接受甚至欣然接受族群制定的人生时间表和生活方式,从孙子熬成爷爷,一辈子就功德圆满了。

这种方式之下,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比如三纲五常百善孝为先,这些规范显然有违背人性的成分,显然压制和剥夺年轻人,但是它有利于整个族群的存续和发展,因而也具有积极意义。

没有个体的奉献甚至牺牲,群体会崩溃,个体也无从依附。所以奉献精神甚至牺牲精神历来是美德,经常被提倡。况且,年轻人终将变老,终将成为父亲和爷爷从而获得回报。所以,这种击鼓传花稳定地持续了很久很久。

直到农业社会崩盘。

如今是工业文明时代,个体得到了解放——相当多的年轻人可以逃离熟人社会,从前的那一套道德观或规则,无法束缚他们了。如今,农村或家族里的老年人不再“德高望重”,如今,春节串亲戚都成了敷衍。这些农业时代的社会关系遗存,正在被淘汰。

但是,工业文明并不能保证每个年轻人都能经济独立。逃离了村庄、家族、熟人,年轻人虽然不会被“饿死”,但想要事业有成还是很难的。因此,他们被传统势力及其观念反扑与围攻,在春节这种农业时代遗留的重大节日里被上婚育课,实属正常。

来源于网络

但这种反扑与围攻基本上只是象征意义的,甚至是没话找话——要不然聊点啥呢,实在已没有了共同话题,唯有婚育了——只要春节结束,离开那个环境,围攻就自动瓦解。

然而,前面提到的那个山东姑娘,她不再离开那个环境,那就在村里跟“传统势力”猛怼。我看了她的舌战传统观念的视频,总体感觉其实意思不大,不过是口舌之快,没有涉及到根本问题也就是经济基础上。

比如,这个姑娘现在是跟父母弟弟生活在一起。在农村,宅基地一般是传男不传女的。按照传统,等到父母老去,这个家由弟弟继承,到那时候,这个姑娘就是住在了弟弟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寄人篱下”。长此以往如何是好?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就是逼迫女性早早地嫁人。

所以,别看这个姑娘在道理上可以将那些催婚者批驳得“体无完肤”,但将来她的床能否继续安放在“弟弟家里”才是根本问题。所以,解决那些催婚者的“压迫”,不是用道理把那些人批驳得哑口无言,而是靠经济独立、事业有成。

来源于网络

从这个角度说,我祝福那个山东姑娘从小网红成为大网红,赚钱多多——如此,既不用跟人舌战婚育话题,也不用担心弟弟弟媳将来给她脸色看。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个人自由。自由的基础,是拥有财产以及财产不可侵犯。你有钱了,只要不违法,你怎么生活都是对的,你也懒得跟人进行口舌之争。你事业有成、财务自由了,即便无儿无女别人也羡慕你,甚至以你为榜样。

这一点,显然那个姑娘也认识到了。她在批驳不生孩子将来没人给她养老时就说,有儿子也不一定给我养老,但有钱就能养老。特别对。

所以,反抗传统观念的“压迫”,首先是脱离熟人社会,然后是搞钱,让自己独立,而不是论战。

当然,传统观念未必是糟粕。对个体而言,是否婚育并没有对错之分,那是个人自由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辩护也纯属多余。

自由是昂贵的,需要经济基础。仅此而已。

0 阅读:1

共饮长江水

简介:江湖行路人,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