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太平洋的“辽宁舰”编队,是去打捞洲际导弹弹头的吗?

小神兵 2024-09-27 16:58:31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发射“东风-31AG”洲际导弹一事,可谓是让国内各界的士气为之一振,也让外界再度领教了何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激动之余,网络上的一些军迷却也生出了几分担忧之情,他们认为被发射到约1.2万公里外的太平洋公海水域的“东风-31AG”导弹弹头,恐被溅落区附近的一些国家或海上动作效率较快的国家“抢先回收”,这样就可能导致导弹的部分性能机密遭泄露。那么,事情会是这样吗?不妨来简单聊一聊。

1980年发射“东风-5”导弹的一幕

我们知道,在44年前的1980年,中国首次向太平洋公海水域试射了国产“东风-5”陆基洲际导弹。为了打捞并回收导弹弹头,由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和航天测量船所组成的解放军海军编队,早在试射活动开始前的几天,就抵达了导弹预定溅落区附近的水域并时刻待命。试射圆满后,驱护舰立即在相关水域周边拉起警戒线和隔离区,打捞船队则迅速入场并捞起回收了“东风-5”的弹头,编队随即胜利返航。

1980年海军驱护舰护卫测量船和打捞船

乍看上去,中国于时隔44年后再度进行完洲际导弹发射活动后,似乎也应该出动相应的力量执行弹头打捞回收作业。不过请先注意一件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让洲际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溅落区、出动打捞舰队和完成打捞回收作业等工作都不难,但问题在于“是否有这个必要”。当年国内对“东风-5”导弹开展的行动乃是“试射”,即带有浓厚的探索和试验色彩,是对当时大量运用新技术的国产首款洲际弹道导弹的一次测试。而要想获得最佳验证结果,自然就要对落入海中的弹头进行回收,这也是为何要由军方派遣作战舰艇和补给舰来为打捞船和测量船实施保驾护航。

此次发射的“东风-31AG”导弹

相比之下,此次解放军官方对火箭军部队的行动给出的称谓是“发射”,且还称这是一次“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是为了“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于如今的中国导弹工业还是对实际操作运用装备的部队来说,国产“东风-31AG”洲际导弹都是一款技术成熟度相当高的装备,我们早已无需再对该弹使用的各类技术进行什么验证。如此想来,在解放军官方已阐明此次发射的“东风-31AG”所携带的是“训练模拟弹头”后,这种基本仅在内部安装配重,而没有搭载更多精密设备的弹头是否还需要进行回收,相关必要性恐怕就没那么大了。

国产“东风-31AG”洲际导弹

从溅落区来看,“东风-31AG”落于太平洋东南海域,如果训练模拟弹头未被赋予特殊的漂浮功能,那仅是配重就足以让其沉入海底。而以太平洋3957米的平均水深来考虑,任何国家基本都不太可能对沉入海底的弹头实施打捞回收。当然,倘若确实需要对弹头进行回收,中国应该也不会落于人后。从AIS船讯网发布的船舶航迹信息来看,在此次发射活动进行前的几天,国产“远望-5”航天测量船就已经抵达了南太平洋海域的导弹溅落区附近,应该执行了对“东风-31AG”的观测和飞行数据信息的采集。考虑到“远望”系列大型测量船本就装备有舰载直升机、可回收的小型船只和打捞设备,故仅凭该船即可完成对弹头的回收。

“辽宁舰”航母编队

至于有人在网络上说,一周前穿越“第一岛链”前出太平洋的“辽宁舰”航母编队,可能是去为返航的“远望-5”测量船提供护航或协助执行打捞回收作业,这倒是不太可能。我们知道中国海军航母编队的远洋航行和训练海域,大都不会超出“第二岛链”的范畴,相关海域离此次“东风-31AG”导弹的溅落区还有着至少约9000公里的距离。“辽宁舰”编队于18日穿越“第一岛链”,唯有整支编队全程保持不低于30节的航速“飞奔航行”,才有可能抵达附近海域,这种概率无疑是0。即便强如美国海军航母打击群,也不可能让编队在连续一周的时间中维持这种高速冲刺的状态。

“远望-5”在南太平洋活动

因此,从必要性的角度来说,此次发射出去的训练模拟弹头恐没有什么回收价值。即便要进行回收,溅落区附近的“远望-5”基本也能单独完成作业。至于说“辽宁舰”编队,还是让其安安心心地执行既定的远洋训练任务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