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有忌讳,这4种人别去上坟,老祖宗留下的规矩,看完明白

老农民说事 2025-03-27 08:49:04

春分过完,紧接着就是清明,温度快速的回暖,桃红柳绿花朵竞相绽放,盎然的生机迸发四射。

清明是节气,“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天清气朗,四野舒爽明净的清明,要重视农业种植管理,种瓜点豆播玉米,要被提至日程;

清明是祭祖节、扫坟节、思亲节,要重视节日遗留的民俗,常见的包括祭祖展墓,赏花踏青,插柳戴花,斗鸡斗草。

特别,清明祭祖要格外关注,因为我国普遍的认知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先辈逝世要按照礼仪祭奠。

因此,虽然说清明祭祖的目的是感恩养育恩情,缅怀逝者,继承孝道,但还是要能明风俗,晓忌讳,擅弘扬。

明风俗

清明,扫墓是形式,祭奠祖先是目的,能联络家族亲情,巩固宗族关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送纸钱、修故坟和食祭馀。

送纸钱。过去纸钱都是只送不烧,常见的有挂青,指的是把纸钱、金元宝等串成串,底部缀穗,挂在坟前或者树枝;

压墓纸,把预备的纸钱,取奇数,放置在坟墓前,用石块压住,意思是该坟墓是有儿孙祭奠的,家族绵延有序。

现在纸钱是烧、挂都有,逢祭奠,焚前画留口的圈,直到纸烧完,燃烧余留的灰烬要随风自然飘散,忌随意踩踏。

修故坟。因地质变化、雨水冲刷、蛇虫鼠蚁的损毁破坏,坟土流失,坟墓的体积变小,逐渐成为平地,甚至坍塌。

想保持坟墓的大小不变,就要按照自然年定期的添新土,清理坟墓的杂草野树,填埋封堵洞穴,以稳固坟墓结构。

食祭馀。春风吹旧地,佳节倍思亲。祭品是对逝者的敬畏和怀念,清明祭品类型有酒肉菜食、果品奶茶等。

这些美食佳肴祭拜完,如不主动食用,就要造成食物资源浪费,儿孙后辈分食享用,酒足饭饱,则能更念先辈逝者恩情。

晓忌讳

宗法性是清明祭拜基本属性,父系血缘关系是关键,以此形成亲疏有别的宗族网络,这就促进清明祭祖过程的忌讳形成。

忌女性祭祖。宗族祠堂过去是普遍存在,能进入宗祠的都是拥有直接血缘的亲属,且大都是男性,如长子和长孙担任主祭者的身份。

无论家族里的女性身份多高贵,都不能祭奠祖先,只能协助处理相关事宜,这种男性祭祖的风俗同样被保留至清明祭祖过程里。

忌孕妇祭祖。坟墓的选址偏远,大都是荒山野洼,人烟稀稀的区域,交通出行不方便,怀有身孕的女性行动缓慢。

而且,清明正是温度回升,降雨频繁,道路湿滑泥泞,容易摔倒,遭遇危险,杂草掩映的道路还潜藏着虎视眈眈的毒蛇猛兽。

忌孩童祭祖。同样的,幼龄的孩童,抵抗能力弱,如遇到风寒降雨,就要感冒发烧,诊治就要费时费力,无益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年龄大,身体素质优,且清明当天,天气晴朗,无风无雨,就能携带孩子共往,教育告诫孩子牢记祭祖之礼。

忌女婿祭祖。因祭祖大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只要家族还有男性,女婿还是要适当进行避嫌。

因为再穷不耕丈人田,再饿不进萝卜园,就连耕田这种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都能引起矛盾纷争和冲突,何况是清明祭奠祖先的大事。

擅弘扬

风俗要能因时改变,因势改变,别太执着,因循守旧,是固步自封,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首先,就是祭祖方式。燃爆竹,点香烛,烧纸钱,都是不安全的,既要造成空气浑浊,环境污染,还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为规避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些祭祖方法部分地区已经被取缔,别因祭祖违反相关规定,采取登高遥祭、鲜花祭奠、电子祭奠等同样能表达感恩。

其次,就是祭祖人员。社会文明的发展,男性和女性的身份相同,权益责任相同,完全无高低贵贱区别。

清明,女性、女婿同样拥有祭奠祖先,缅怀感恩祖先的权利,但前提是妥善照顾身体,合理协调家族关系,别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最后,就是文化教育。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不能只重祭祖的形式,而轻视文化教育的内涵。

相关人员,要能够深入的挖掘清明蕴含的丰富农耕文化,敬宗崇孝文化,充分发扬教化人的作用,促使责任感的自然形成。

4 阅读: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