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是饥饿的、僵化的盛世,是少数统治者受益的盛世

读书人老高吖 2023-02-18 19:04:42

01

近几年,清穿或者是以清朝为题材的影视剧广受欢迎,尤其是康熙、乾隆时代背景的故事,映入大众视野。

皇帝风流的爱情故事,朝代稳定的更迭兴盛,尤其是所谓的“康乾盛世”,让清朝的几位皇帝流芳千古,甚至已然成为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并列的千古明君。

即便是今天,如果问穿越想去哪里,估计仍有不少人会回答,想穿越去清朝。

理由是那里的盛世让人心驰神往。

假如穿越成皇家子弟、格格阿哥,确实生活滋润,衣食无忧,但要是一不小心穿越成平民,那就叫苦不迭了。

因为所谓的乾隆盛世,只是少部分统治者受益的盛世,位高权重者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任由朱门酒肉臭,却丝毫不会在意平民百姓是否饿肚子,纵然路有冻死骨,也事不关己。

看似是盛世,却是平民百姓饥饿的“盛世”。

02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中国是个非常富有的国度,黄金遍地,人穿绫罗绸缎,令西方人心向往之。

乾隆年间,英国使团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来到中国大地。清王朝统治者为了展现自己的富有和好客,尽好地主之宜,于是派许多当地老百姓前往英国使团的船上,为他们端茶倒水,扫地做饭,伺候饮食起居。

这些百姓原本是清朝统治下的平民,可扮演的确是奴隶的角色。

在英国使团中,清朝百姓留给他们的印象是这样的——

消瘦,麻木,感恩,贪婪。

这些老百姓里面,大多数都是非常消瘦,英国人常常有啤酒肚,但是在他们中,甚至找不出来一个。

他们麻木而又木讷,脸上没有什么喜悦,好像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他们又非常懂得感恩,每当能够得到英国使团人剩下的残羹冷炙时,总是非常感谢,像是别人对他们施了大恩。

同时没有见过世面的他们,又总是非常贪婪地,争抢英国人用过的茶叶,并模仿着煮水泡茶喝。

见到的这些景象,令英国使团非常惊异,以至于让他们不得不怀疑《马可波罗游记》或许含有夸张成分。

如果船上所见只是偶然,那么去京城路上的所见所闻,总不至于造假。来自英国使团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提起过,在这一路上,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的证明,入眼都是贫穷的茅草盖顶,贫困落后是触目可及的明显特征。

这实在是太让人感慨了,不是说好的乾隆盛世吗?

03

从当时的发展情况来看,乾隆年间所创的盛世,确实让中国进入几千年来历史中人口最多的时代,国力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强盛,但这依旧不改平民百姓的卑微地位。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一个普通农户一年收入全部加起来不超过32两,而支出却达到35两,明显入不敷出。别说留下储蓄应对意外,就是维持普通生活,都算难。

很多人提起封建时代的盛世,会联想到我们如今的小康时代,天下太平,衣食无忧,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可比之处。即便是披着乾隆盛世这层华丽的外衣,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们仍然是饥饿的——

他们勤奋肯干,辛苦一辈子最终可能连自己都养不活,要是再有一两个腐败官员,老百姓更是被层层压迫和盘剥。毫无疑问,清朝官场的腐败,更是常见现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和珅,贪污白银高达2.2亿两。当他的银子堆积在府院蒙尘时,就有成千上万的百姓饿死。

在乾隆盛世中,百姓的生活依旧是苦的。而这种苦,不仅苦在物质上,还在精神上。

04

多年前热播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乾隆帝有句话特别经典:

“科举的第一要义是牢笼志士,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到八股文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章句,白首穷经。那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那成不了什么大事。”

虽然出自影视剧,但这句经典台词却一下子点明了八股文的精髓。

最初科举问世,它的目的或许是单纯的选拔人才,不论世族还是寒门子弟,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为国效力。

可是慢慢的随着朝代发展,科举到了清朝就变了味了。

清朝统治者认为统治的精髓在于控制,他们并不需要多么厉害的人才,正如同闭关锁国不需要外夷来贸易一样,只要将那些具有威胁性的潜在因素控制住,这盛世就可继续保持。

作为影视剧前的观众,我们听到乾隆帝这句话,可能会觉得义愤填膺,认为这是非常歹毒的统治者阳谋。可也要看到,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皇权之下的剥削压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皇权而服务的。

退一万步讲,就连发生了自然灾害譬如饥荒、水灾时,朝廷拨款去赈灾,又有多少成分是出于人道主义呢?还是说作为朝廷统治者,他们更在意的是害怕流民太多,走投无路起义,而不得不为?

乾隆盛世之所以是少数统治者受益的盛世,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它是封建社会。百姓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纵然有许多士大夫位卑未敢忘忧国,做出种种努力,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05

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中说起:“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正如本文的标题,也是取自于这段话。

从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不讲平等的权力欺压,讲究的是君权神授,继而用皇权压制平民,幸亏每一个朝代的发展都有明君在推动,而明君之所以称之为“明”,就在于能够想百姓之所想,忧百姓之所忧。

现如今,再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仍然会为他那句“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热血沸腾。

还有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样让人读之不忘。

忽然就感慨,那些自始至终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努力用实际行动为百姓谋福利的人,应当是历史长河中最闪耀的光吧,也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清史稿》;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1 阅读:50
评论列表
  • 2023-03-07 17:57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