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王以哲惨遭杀害,周恩来气得拍桌子,亲自前去吊唁

阿明历史在线 2024-09-05 11:44:30

枪声划破西安的黎明,一代名将倒在血泊中,这是怎样的一出悲剧?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重新审视这位在乱世中奋斗的军人。王以哲:从东北军中流砥柱到"民族罪人"

说起王以哲,就不得不提他在东北军中的崛起之路,早在1925年,郭松龄反奉倒戈时,王以哲就已经身居上校团长之职,他在兴隆店、巨河流一带负责阻击敌军,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巧妙地破坏了铁路沿线水塔,使郭松龄军团的火车寸步难行,最终被东北军剿灭,这一战役,为王以哲赢得了张学良的赏识。

次年,在攻打冯玉祥的南口战役中,王以哲的团担任主攻任务并取得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东北军中的地位,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日后的升迁奠定了基础。

1928年,王以哲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已经成为东北军的中流砥柱,他以中将旅长的身份驻守沈阳,为东北的和平稳定保驾护航,风云突变,日本虎视眈眈的野心即将爆发。

1931年8月,王以哲敏锐地察觉到日军蠢蠢欲动,他火速赶赴北平,向张学良汇报军情,可惜蒋介石对此置若罔闻,扼杀了东北军回师御敌的希望,这次预警未被重视,成为王以哲心中的一大遗憾。

转眼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炮火轰至,直指王以哲的驻地,面对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王以哲心如刀割,他痛苦地自称成了"民族罪人",这位曾经的东北军骄子,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沦陷,这段经历对王以哲的打击极大,也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抗日决心。

抗日救国:王以哲的不懈努力

虽然遭受挫折,但王以哲并未放弃抗日救国的理想,1933年,他率部在古北口、密云、怀云一带奋勇杀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次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日信心。

如此,他还创办《东望》杂志,呼吁全国同胞团结一致,共赴国难,通过笔墨,王以哲试图唤醒更多人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救亡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河的失陷给东北军带来了新的打击,蒋介石将罪责推给张学良,逼其下野,在这个艰难时刻,张学良出国前将东北军编为4个军,王以哲担任67军军长,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

1935年,王以哲陪同张学良参加了"延安"会谈,探讨救国方略和逼蒋抗日的可能性,这次会谈为日后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也显示出王以哲在东北军中的重要地位。

1936年夏,张学良成立"军官训练团",王以哲担任该团教育长,他在这个岗位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东北军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年10月,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展开,蒋介石调集胡宗南10万大军组成左路军,与王以哲率领的7个师(右路军)对陕甘宁根据地展开围剿。

王以哲此时已经暗中与红军取得联系,他将国民党军队的行军信息通报给红军,助其在山城堡设伏,一举击溃胡宗南3个军,歼灭1个半旅,这一行动,充分体现了王以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西安事变:风云突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王以哲奉命与张学良、杨虎城联名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他还亲自向中央报告了活捉蒋介石的消息,一时间,西安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事变后,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委员会成立,王以哲等人组成"参谋团",为抗日事业出谋划策,他还担任了抗日援绥军第一军团副军团长,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

事变后的局势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平静,东北军内部渐渐出现了分歧,形成了"老派"和"少壮派"两大阵营,王以哲属于"老派",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营救张学良。

1937年1月29日,渭南会议召开,虽然王以哲因病未能参加,但会议的结果却与他的主张背道而驰,少壮派主张若蒋介石不放张学良就与中央军决战,并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这个决定,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悲剧降临:王以哲之死

1937年1月31日,王以哲等人召开会议,提出暂不坚持要求张学良回来,强调保持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周恩来对此表示赞同,少壮派却误解了王以哲的言论,认为他不想救张学良,这种误解,最终酿成大祸。

2月2日清晨,悲剧降临,以应德田、孙铭九为首的少壮派闯入王以哲家中,将其枪杀,年仅41岁的王以哲,就这样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身中9枪,这位曾经的东北军骄子,在抗日救国的道路上奋斗多年,最终却倒在了同僚的枪下,令人扼腕叹息。

周恩来:力挽狂澜

得知王以哲遇害的消息,周恩来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他立即采取行动,试图挽救局面,他说服杨虎城将应德田、孙铭九等人送出西安,平息事态,随后,他率中共代表团成员亲自前往王以哲家中吊唁,以示对这位抗日志士的敬意。

周恩来的果断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王以哲之死无疑是东北军不可避免走向瓦解的开端。

2月9日,顾祝同率西安行营人员正式进驻西安,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接管西安局势,3月初,东北军开始东调,十七路军总指挥部被撤销,杨虎城也出国考察,西安事变的余波,就此慢慢平息。

历史的余音

王以哲的一生,从东北军的中流砥柱,到被误解的"民族罪人",再到最后惨遭杀害,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矛盾与挣扎。

王以哲是一位有才能、有理想的军事将领,深受张学良器重,他在抗日问题上态度坚决,多次采取实际行动,在西安事变后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他的主张遭到误解,最终酿成悲剧。

"二二事件"(王以哲被杀)导致东北军不可避免地瓦解,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些曾经为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奋斗的将领们,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如果王以哲没有遇害,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如何发展?东北军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

读完王以哲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如果是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国家危难,我们每个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1 阅读:63

阿明历史在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