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谭天:中国企业起诉美政府,获胜!

幼柏玉渊谭 2025-01-11 02:41:33

1月7日,美国国防部将腾讯、宁德时代等多家中国企业纳入美国“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被纳入清单的企业将失去美国国防部的订单。

单从这一点来说,这次在列的很多中国企业本身和美国国防部没有业务往来,美国国防部将这些企业纳入清单,本质上是一出自说自话的把戏。

但被纳入清单,对于这些企业的国际形象可能产生无形的影响,比如,这些企业可能在未来成为美国出口管制的重点跟踪对象。

这也导致市场中出现了一些焦虑的情绪。

专业人士告诉谭主,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保护自身利益。此前,相似的情况下,有中国企业起诉成功,并最终被移出清单。

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应该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

谭主梳理美国针对“军事企业”的相关清单后发现,相关清单从2021年以来已经更新五次,其中多次涉及将企业移出清单。

小米公司、中微电子、箩筐科技等中国企业,还通过起诉美国政府的方式,很快也被移出了清单。

也就是说,被纳入清单不是“一锤子买卖”,企业存在抗辩的空间。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抗辩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提出申诉获得豁免权,另一种是诉讼途径。

目前,美国国防部已经开通了申诉通道,企业可以向美国国防部负责采购与保障的副部长办公室发送邮件,提交材料证明将它们列入清单的证据不足,申请移出清单。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史晓丽: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企业的申诉成功率不高。有中国企业曾在被列入清单后与美国国防部积极沟通,提供澄清证据,并要求美国国防部将其从清单中移除,但未获成功。

正是因为很难通过申诉获得豁免,诉讼途径,成为了更值得关注的办法。

拿2021年小米的诉讼来说:

||2021年1月14日,小米被美国国防部列入当时针对“军事企业”的相关清单。

||15天后,小米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起诉美国国防部及其部长、财政部及其部长,因为美国联邦行政机构的总部都在哥伦比亚特区,该法院有管辖权,判决能对美国政府产生约束力。当时,小米的诉求是,法院撤销美国政府的这项决定,并颁布禁令禁止美国政府执行这项决定。

||一个半月后,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颁布初步禁令,先约束住了美国政府执行这项决定。

||两个月后,小米与美国国防部在庭外达成和解,美国国防部同意将小米从清单中移除。

可以看到,选择诉讼的中国企业应该快速行动,提起诉讼后,在顺利的情况下,可以及时止损,首先避免自身业务受到清单的影响。在这之后,存在与美国国防部充足的谈判空间。

之所以建议中国企业起诉美国政府,这存在特定背景:美国国防部针对“军事企业”的相关清单本身不合理。

谭主在统计了这些中国企业的诉状后发现,美国国防部列单其实很随意,指控中国企业的证据很多时候都是随便找的,充满了主观性,因此,它们在诉讼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推翻。

小米在诉状中提到:

美国国防部提出的理由仅包括两点,小米CEO曾被相关部门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小米投资5G技术和AI技术,这些技术被认为对现代军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中微电子在诉状中提到:

美国国防部将中微电子列入清单的理由仅仅是,中微曾在2019年获得了相关部门颁发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奖项。

仅仅是因为这些企业接受过中国官方的表扬,就认定这些表扬存在某种涉军的关联,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这也是美国法院的判断。

美国法院的判决中提到,美国国防部对中国企业是“军事企业”的指控没有实质证据,这些指控也超出了美国法律授予美国国防部的权力。

只要抓住了美国国防部列单的核心问题,便有很大的可能性通过法律途径来给美国国防部“纠错”。

美国国防部出现随意列单的情况,有它的深层次原因——美国针对“军事企业”的相关清单本身出了问题。

谭主梳理了美国法律针对“军事企业”的相关清单后发现,清单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且扩大得并不合理。

最初,美国制裁小米等企业,是根据上一任美国政府设立的“中共军事企业清单”。现任政府接手后,象征性地给这个清单改了个名字——“非特别指定(非SDN)中国军事综合体公司清单”,随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过。

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史晓丽:

从实际作用上来讲,这两个清单就是不同的美国政府改了个名字,存在一致性和延续性。

伴随着这一变化,新的清单扩大了“军事企业”的范围:

||在原本的清单定义中,“军事企业”是由军队控制并且从事军工生产的企业。

||在新的清单定义中,美国政府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认定中国企业存在可能“支持军事用途”的相关行为。

并且美国还计划进一步扩大“中国军事企业清单”的范围,将相关企业的子公司、附属机构等实体也纳入其中。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史晓丽:

从法律的层面来讲,这样的定义并没有确切的国际规则支持,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美国政府的这个定义存在着很大自说自话的成分。

甚至,这样的定义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也没有完全得到支持,这也才有了中国企业起诉成功的结果。

而这样的特征,也是在给所有的外国企业一个提醒,美国政府为了打压外国科技企业,很多时候不惜违法违规。对此,在做好自身评估的前提下,企业有充足的理由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胜诉案例越多,就越发揭露出美国所谓的正义和法治的底色,这样下去,最终失去公信力的终究是美国政府自身。

0 阅读:11

幼柏玉渊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