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的夜晚,贺娟早早收拾了碗筷,却故意没给丈夫赵刚留饭。她坐在客厅里,手指不停地敲打着茶几,回想着白天从亲戚那里听来的消息——小叔子买房,公婆一次性给了20万。这个数字像刀子一样扎在她心上,因为七年前她和赵刚买房时,公婆只给了5000元的"红包"。
"回来了?"听到开门声,贺娟冷冷地说。赵刚还没来得及换鞋,一连串的指责就劈头盖脸砸来:"我算是看明白了,你这个老大在你爸妈眼里什么都不是!"她的声音在安静的客厅里格外刺耳。
赵刚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妻子在气什么。2016年他们买房时,手头紧张,本想向父母借点钱。没想到老两口抢先塞了个红包,说这是"添置家电的心意"。当时贺娟就把5000元摔在他身上,质疑他是不是亲生的。从那以后,贺娟对公婆的态度急转直下,连基本的探望都很少。
"你还好意思说?"赵刚终于忍不住反驳,"这些年爸妈生病住院,哪次不是弟媳在照顾?上次爸做手术,让你去陪护两天,你说要上班没空。现在倒来计较钱的多少?"
贺娟一时语塞。她想起去年公公住院时,自己确实以工作忙为由推脱了。而弟媳王芳不仅请了假去医院照顾,还天天变着花样做营养餐。监控录像显示,在病房里,王芳耐心地给公公喂饭、擦身,而她和赵刚只是周末象征性地露个面。
"一家人非要算这么清楚吗?"贺娟嘟囔着,声音明显低了下来。
"不是我们要算,"赵刚拿出手机,翻出相册里的一张照片——那是弟媳在病床边打盹的样子,"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爸妈的钱,他们爱给谁给谁,但我们做子女的,尽孝是本分。"
这场争吵最终以贺娟的沉默告终。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在家庭关系中,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对等的。正如心理学家李教授所说:"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方式各有不同,而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才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
或许,贺娟真正该反思的不是公婆给了多少钱,而是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亲情的天平上,金钱从来都不是唯一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