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之斗:崇祯若善用此十人,明朝会亡吗?

翰林院女大学士 2025-03-30 23:27:38

励精图治的崇祯帝还是没有拯救大明于水火,最终君王死社稷,用一根绳子结束了大明三百年的历史,倘若后边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或许会有另一种结局。尽管最后大明亡于崇祯帝之手,但是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个过程当中也涌现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将辅佐崇祯帝,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们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今天让我们看一下崇祯帝手下十位大将排名。

1.大明最后的名将,撑起帝国余晖的孤勇者——孙传庭

孙传庭无疑是明末最厉害的战将,他的生死决定了明朝的存亡,以至于在《明史》中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可见孙传庭对明朝的重要性。

早年的孙传庭学习非常好,考试经常考第一,万历年间考中举人,次年通过会试和廷试,考中三甲第41名,成代州孙氏第一位有进士功名者。当二十二岁的孙传庭金榜题名时,他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这个文弱书生,在翰林院清贵的职位上度过了十六载春秋

崇祯年间,各地起义爆发,同时后金不断入侵,孙传庭奋起保卫家乡。由于他对保家卫国的表现,被升为顺天府府丞。陕西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西北,四十三岁的孙传庭突然接到崇祯帝的密诏:赴陕西整顿军务,由此孙传庭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正是由于孙传庭被调到陕西巡抚,负责剿灭高迎祥,他与洪承畴在黑水域击灭高迎祥,将二十万农民军打得溃不成军,最终俘获高迎祥,并且招抚了多名起义军首领,并将高迎祥押送京师处死。凭借此战让孙传庭名声大显,几乎超过了他的上司洪承畴。

但在抗清时屡屡受挫,加上内阁首辅刘宇亮、关宁总监高起潜、兵部尚书杨嗣昌、保定府学教谕尹三聘,与孙传庭对抗阻挠,急火攻心致使耳聋,于是请求辞掉保定总督,崇祯帝认为他在推诿责任,经过上述几人的影响,崇祯帝最终将孙传庭下入大狱,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帝国无人可用,而名将在坐牢的局面。

被囚禁三年的孙传庭在狱中接到起复诏书,因为孙传庭这一关就是三年,三年间杨嗣昌没有镇压住起义军,致使李自成、张献忠空前强大,明朝已经处在危在旦夕的边缘,兵部尚书陈新甲、内阁首辅周廷儒极力举荐孙传庭,崇祯帝于是重新启用他,此时距离明朝灭亡不过两年的时间了。此时的孙传庭就算再用兵如神,但是李自成已经今非昔比了,已经强大到无人能挡的地步。

在与李自成交战中有来有往,但是李自成最终占据了天时的原因,趁着大雨,孙传庭部粮草运送不及时,李自成切断粮道,致使孙传庭部全线崩溃大败,孙传庭来到潼关驻守,义军扮成逃兵打开潼关大门,孙传庭奋战而亡。

这位五十一岁的兵部尚书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在龙椅上颓然长叹——大明最后的长城崩塌了。孙传庭死后仅五个月,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可见明朝已经是无人可用了。

2.文臣出身的铁血统帅——卢象升

卢象升是明末第一猛将,为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是真正的忠勇之士,悲壮英雄。卢象升官至兵部尚书,他是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后裔,早年间学习突出,为人正直,在天启年间进士及第,一路升迁做到山东按察司副使衔。

崇祯年间,由于出色的政绩,镇压盗贼等方面的表现,受到崇祯帝赏识,将其提拔为山东按察使衔,兼任大名兵备道。在抵御农民军方面,先后斩杀农民军首领十一名,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从不畏惧,非常勇武,致使他在农民军中的名声非常大,都不想与其作战。

农民军进入湖广后,朝廷让其出任右佥都御史、郧阳抚治,成功抵挡住住农民军进攻,由于出色表现升任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驻军襄樊,兼任“五省总理”的差使,统辖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此时的卢象升可以说是大明的柱石。因为抵抗高迎祥和李自成有功,增管山西、陕西军务,成为“七省总理”,赐尚方宝剑。

后来清军入关劫掠,威胁京师,卢象升奉调入京勤王,而后镇守宣府、大同,兼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由于在北方任职,之前在南方剿灭起义军的事情就交给别人了,这就让河南、湖广一带的农民军就逃过一劫,迅猛发展。

清军突破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卢象升临危受命总督天下勤王兵马,恰逢卢象升父亲病逝,本应丁忧守制的,但朝臣都推荐卢象升来抵御清兵,崇祯帝只好让其戴孝出征,总督天下兵马。卢象升闻讯,伏地痛哭,请求解任,崇祯帝不允,卢象升父丧未满百日便被夺情起复,只得前往御敌。

虽然此时的卢象升总督天下兵马,实际上只有不过五千人而已,当他率五千饥疲之师驰援真定时,清军主力已如黑云压境。在他进驻贾庄后,被清军团团包围,面对清军卢象升没有丝毫畏惧,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仍力战不退,最后倒地殉国。卢象升麾下的掌牧杨陆凯害怕卢象升的遗体遭清军骑兵践踏,扑在卢象升的尸体上,背中二十四箭而死,实在是可歌可泣,让人十分感动。在找到卢象升的遗体时,卢象升甲下穿麻衣(服父丧),将家国天下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位三关总督望着北方压城的清军铁骑,最后一次擦拭祖传的梨花枪。巨鹿原野上的这场绝命之战,将大明王朝最后一位能扭转乾坤的帅才,永远定格在了三十九岁的凛冬。

在卢象升死后,崇祯帝还不知情时,崇祯帝还是在斥责卢象升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崇祯帝的做法也是让人唏嘘不已。卢象升之死,不仅折断了明王朝最后的军事脊梁,更预示着一个时代不可逆转的终结。

在崇祯王朝最后的血色余晖中,卢象升犹如一柄折断的唐刀,昌平城外的火器轰鸣与巨鹿原野的绝命冲锋,更是文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最后的悲壮实践。

3.书生执剑从翰林院到山海关——孙承宗

孙承宗自幼聪慧,但是却是仕途不顺,屡次应试都没中,直到万历三十二年,年过四十的孙承宗终于通过会试,并且在殿试中以一甲第二名的成绩,高中榜眼,在我们眼中便是大器晚成之辈。由于他不肯逢迎上司前辈,在官场上不得志,致使在官场上起起伏伏。

当56岁的帝师孙承宗请缨戍边时,满朝文武都以为这是文臣的意气用事,当他创造性地构建起"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配以星罗棋布的堡垒群时,所有人对他的军事才能大为吃惊。他仅用四年时间就拓地四百余里,训练出十一万新军,节省军费六十八万两,堪称军事工程与后勤管理的双重奇迹。

孙承宗最为卓越最值得称赞的不是他在军事上的贡献,而是他为大明锻造出一支钢铁军团,从行伍中提拔了满桂、赵率教等猛将;在书生里发掘了袁崇焕、鹿善继等帅才,正是后续这些将领的支撑,把大明架着往前行进。

晚年的孙承宗在高阳赋闲在家,清军第四次破关南下时,退隐八年的孙承宗散尽家财,带着全家老小登上高阳城墙。清军大举进攻高阳,76岁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最终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氏家族三十余口壮烈殉国,用鲜血在青史上写下"忠烈"二字,真真正正的满门忠烈。

4.被崇祯帝错过的辽东长城——熊廷弼

早年熊廷弼有一个悲惨的童年,父亲因为他屡试不中,郁闷去世,这是活生生的把自己父亲气死,这让他备受打击,后来经过努力学习最终进士及第。一个人在什么时间段走运是一定的,熊廷弼的运气说到便到,由于受到直隶巡抚汪应蛟的赏识,仕途得以受到拔擢。而后官海沉浮,兜兜转转在各地任职。

由于杨镐组织的进剿努尔哈赤的明军于萨尔浒之战中溃败,拜熊廷再次被重用。然而在镇守辽东期间,多次受到朝臣弹劾,正当朝廷处理他之际,后金就大举攻致使七十余城全部陷落,然而处理他的书信还没下来,升任他的文书却先来。将其升任兵部右侍郎,让其继续对抗后金。熹宗为了让他全力抗金,便把弹劾他的官员全部处理了。升他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赐敕书一道、尚方剑一把,副总兵及以下将官允其先斩后奏。

在努尔哈赤的铁蹄进攻下,大败明军,一举占领广宁,熊廷弼只能放弃辽西,辽西失守。面对如此的失败,大学士孙承宗、御史贾毓祥、政司右通政许维新、朱一桂与大理寺左少卿冯从吾、太常寺少卿董应举、太仆寺少卿何乔远合疏请逮捕熊廷弼、王化贞。

广宁之败的真相至今令人扼腕,巡抚王化贞轻敌冒进时,熊廷弼早已预见到"轻进必败"的结局,但明朝的"经抚不和"制度却让两位统帅互相掣肘。当六万明军在沙岭全军覆没,便注定了熊廷弼的结局。

三司会审时熊廷弼主张自己的本职是驻守山海关,对广宁陷落没有责任,王化贞则坚称广宁陷落是由于熊廷弼不来救援,三法司认同王化贞的说法,认为熊廷弼逃跑弃地的责任不可推卸,于是将二人处死。

压倒熊廷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冯铨,他奏请杀熊廷弼,得到熹宗批准。熊廷弼随即被杀,首级则被传送九边示众。

这位曾令努尔哈赤忌惮的统帅,最终倒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下。更可悲的是,当崇祯帝清算阉党为熊廷弼平反时,辽东防线的最后支柱袁崇焕,也正走向相似的命运轮回。

5.明末武人的生死抉择——祖大寿

祖大寿是崇祯帝最信任的将领,他也是吴三桂的舅舅,两次投降清军让其站到了风口浪尖。祖大寿祖上世代为将,远祖是晋朝镇西将军祖逖,祖大寿年轻时便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在修筑大凌河城时,皇太极十万大军的铁壁合围,水泄不通,没有突围的可能,祖大寿战略性的选择投降了皇太极,他假意归顺换取突围机会,返明后却遭朝廷猜忌。

在袁崇焕蒙冤而死后,祖大寿成为辽东战场上最后的砥柱,他的一生与宁远、大凌河等要塞命运相连。

在祖大寿驻守锦州期间,皇太极亲征,攻破松山,洪承畴等被俘,此时的锦州被围困一年,弹尽粮绝,祖大寿再次归顺清朝,他最终的选择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是武人在末世中的生存博弈。

祖大寿的军事生涯很长,长达五十年之久,身经百战,抵抗后金(清)最久的明朝将领,这就是为什么崇祯帝不敢动他的原因吧。

6.长城倾覆,五年复辽的生死赌局——袁崇焕

袁崇焕是被崇祯帝推上神坛的,也是被崇祯帝亲手杀死的。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袁崇焕在万历年间进士出身,靠着自己能力一步步到出镇关西。在宁远之战中一战成名,大败努尔哈赤的二十万大军,凭借此战袁崇焕巡抚辽东、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让袁崇焕站在风口浪尖的原因还不是他抵御后金的功劳,而是他擅自杀死毛文龙,是因为毛文龙在皮岛当了土皇帝,不受袁崇焕的管辖,袁崇焕想在辽东独揽大权,树立自己权威,然而袁崇焕不知道的是,毛文龙的存在是崇祯帝牵制袁崇焕的,现在袁崇焕擅自将其杀害,打破了这种牵制的局面,皇帝怎么可能让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人活着。因此毛文龙之死,成为压垮君臣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崇焕在北京抵御后金时,城内流传起“杀了袁崇焕,鞑子走一半”的流言,崇祯帝以议饷为由,将袁崇焕召到跟前,将其拿下下入大狱。崇祯帝以“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奴入犯”“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的罪状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当袁崇焕抛出"五年复辽"的豪言时,或许连他自己都未曾料到,这将成为明末最悲壮的军事承诺。这位进士出身的广东才子,以惊人的战略天赋在辽东战场缔造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捷,却在王朝覆灭前夜被凌迟处死。

7.乱世将星从辽东狼烟到秦陇血路——曹文诏

曹文诏号称万人敌,明末第一良将,官至大同总兵。曹文诏在辽东从军,逐渐崭露头角,镇压民变,剿平关中,镇压农民军,斩杀老回回、滚地龙,威震陕西。此后先后追剿农民起义军于陕西、山西等省,击杀点灯子、张飞、红军友等农民军首领,成为各部农民军之劲敌。

萨尔浒的烽烟尚未散尽,二十出头的曹文诏跟随熊廷弼镇守辽东。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年轻的曹文诏亲历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经典战例。在洪承畴"十面张网"战略中,曹文诏始终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

曹文诏在真宁陷入李自成精心设计的包围圈。这位常胜将军第一次尝到了孤军深入的苦果。面对潮水般涌来的义军,他持刀步战,手刃数十人后身中七箭,最后体力不支,拔刀自杀而死。他的去世让明廷失去了最后一位能震慑诸将的统帅级人物,各镇总兵开始拥兵自重。

8.崇祯朝的军事传奇与孤臣泪——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外甥,官至明辽东总兵,清平西大将军,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陈圆圆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吴三桂冲冠一怒成了卖国贼,实在是让人不解。

想当年吴三桂是多么的勇猛,23岁时率领三千关宁铁骑驰援大凌河,这位辽东将门之后面对的是后金八旗最精锐的正蓝旗,战马嘶鸣声中,他率先冲入敌阵,斩首三十余级。这场战役让年轻的吴三桂获得"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也开启了他为明朝效力的最后十五年军事生涯。

当吴三桂接到崇祯勤王诏令时,他正带着新组建的三千"神机营"日夜兼程,他去救的不单单是皇帝,更是他的全家老小,然而还没等他赶到,城门已破,京师陷落,他驻马山海关,望着京师飘来的硝烟,铠甲上还带着关外征战的霜雪。

吴三桂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为了红颜知己大开国门让清军入关,帮助清军消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镇守云南期间,杀害南明永历帝,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康熙决定撤藩后,吴三桂于是发动三藩之乱,并且在湖南称帝,国号周。

吴三桂只坐了五个月的皇帝,便病逝了。不久清朝便平定了三藩之乱,倘若当时吴三桂没有打开山海关,清朝能不能入关取得天下呢?

9.孤岛将星陨落——毛文龙

大明悍将毛文龙,官至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挂征虏前将军印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关于毛文龙的评价有好有坏,袁崇焕擅自诛杀毛文龙究竟为何?崇祯帝为什么不给毛文龙平反?实在是让人不解。

毛文龙展开蓟辽督师袁崇焕送来的敕书,浑然不觉这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镇守东江十二年的总兵或许还在盘算如何继续牵制后金铁骑。毛文龙之死不仅终结了明末最具争议的军事传奇,更让辽东战场失去了最后的战略支点。这个曾被努尔哈赤视为"腹心之患"的军事天才,在明廷的猜忌与同僚的构陷中,带着未竟的抗金大业沉入历史迷雾。

早年毛文龙不喜欢读书,唯独喜欢兵事,在辽东官场起起伏伏,毛文龙在鞍山堡的亲属及家丁毛文仪等一百余名老幼被后金擒杀,毛文龙感到人生没有希望了,心灰意冷,这时改变他人生的机会来了,受到新任辽东巡抚(广宁巡抚)王化贞的赏识,他的仕途一路高歌猛进。崇祯帝登基之初,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达到巅峰。

毛文龙入驻朝鲜皮岛,开江东镇,成为该镇总兵,获赐尚方宝剑。然而成功后的毛文龙似乎变了个人,因粮饷问题而与明廷屡生矛盾,他刻意保持与后金的低烈度对抗,通过虚报战功、夸大斩获来维持朝廷的军饷供给。这种饮鸩止渴的生存智慧,实在是在自取灭亡。一些朝臣认为他骄纵不法,朝堂上逐渐形成了对他不好的言论,毛文龙身处争议漩涡的风口浪尖期间,此时袁崇焕登场了,细数他的十二大罪状,将其斩杀。

其实毛文龙的死影响非常深远,东江镇一时群龙无首,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将相继降清,带去了明朝最精锐的火器部队。这些叛将在松锦大战、山海关决战中成为清军王牌,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0.崇祯朝最后的帝国柱石——洪承畴

洪承畴在明朝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明),在清朝时官至太子太师,洪承畴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有观点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但是对清朝来说,是功勋人物,为清朝的统一出谋划策。

这位出身福建的寒门进士,从陕西督粮参政到五省总督的升迁之路,是对自己能力最大的认可。在崇祯帝“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下,洪承畴以惊人的军事智慧与铁腕手段,为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续写了十年命数。

洪承畴是进士出身,靠着杨鹤误打误撞的任用,在镇压农民军时成绩显著,这位文官出身的统帅初露锋芒,解韩城之围,让其名声大噪。两年后直接升为延绥巡抚,仕途便青云直上,次年升为陕西三边总督,全力围剿农民军,大败高迎祥。此后十年间,他在剿抚并施的方略中,开创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军事体系。

崇祯七年,因为围剿农民军卓越的贡献,加升为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

皇太极率清军南下包围锦州,洪承畴奉崇祯帝的命令前往救援,统领八总兵十三万人抵达松山城,皇太极增派二十万大军,与洪承畴决战,此战洪承畴大败被困松山,坚守松山半年之久,怎奈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城破,洪承畴等文武官员被俘。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最终被皇太极的真诚感动,随即投降清朝。

在此次大决战中有记载说其本不愿硬刚皇太极,然而崇祯帝执意让其对战皇太极,这才造成了如此惨败。决战前夕,洪承畴在军帐中焚毁所有作战文书,叹曰:“以十万将士性命赌君王一念,非战之罪也。”

洪承畴是对是错,留给世人评判吧。

由于崇祯帝生性多疑,致使多名大将被怀疑,惨遭杀害,有的大将则是投降清朝,成为大明亡的根本原因,崇祯帝虽然是勤于政事的一位皇帝,但是他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对明朝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手下的这些将领,他们既要面对清军的重甲铁骑,又要提防朝廷的猜忌掣肘。历史给过崇祯太多机会:若能用好卢象昇的锋锐、孙传庭的稳慎、洪承畴的谋略,未必不能重整山河。不是将领无能,而是帝王不会用人。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1 阅读:267
评论列表
  • 2025-04-01 00:01

    除了毛文龙和熊廷辟,崇祯刚上线就已挂或马上挂,剩余八人几乎都官至二品,事实无一人能成事,剿农民军剿不干净,打鞑子一打一个全军覆没,名气很大,都是敌人的物资大队长!

    翰林院女大学士 回复:
    哈哈哈
  • 2025-03-31 12:38

    把袁崇焕去掉吧

    用户48xxx65 回复: Seangao
    如果袁不擅杀毛文龙 他会死吗?都是他自己作死 害人害己
    Seangao 回复:
    不管你怎么黑袁崇焕,面对后金的两场胜利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都是袁指挥的。袁有些做法是不妥,但是袁死后关外是怎么样?
  • 2025-04-01 06:52

    明朝不亡。今天中国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