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工业学校最近挺热闹,搞了个“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的选拔赛。按理说,这种比赛年年有,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这次,宿州教体局的领导来了,校长也亲自站台,还来了十所中职学校的队伍,声势搞得挺大。
这事儿,初看是鼓励学生创业,响应国家“双创”的号召。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有点意思。一方面,咱们老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鼓励职业教育发展,让孩子们学一门手艺傍身。另一方面,又鼓励他们去创业,好像又觉得光有一门手艺还不够,还得自己当老板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两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不是吗?当然,鼓励创业本身没毛病。年轻人嘛,有激情、有想法,不折腾一下,总觉得缺点啥。但问题是,中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创业,又能创出个什么“名堂”呢?有人说,这是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这话没错,但说实话,这种比赛,更多的是走个形式,真正能靠这个走上创业道路的,又能有多少呢?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这些中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城市里的普通家庭。他们的父母,可能一辈子都在工厂里打工,或者摆个小摊维持生计。
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孩子能学一门技术,将来找个稳定的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学校鼓励他们去创业,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创业需要资金、需要人脉、需要经验,这些东西,恰恰是这些学生最缺少的。所以,与其鼓励他们去“创大业”,不如实实在在地教他们一门技术,让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在社会上立足。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当然,也有人会说,不能扼杀孩子们的梦想。但梦想这东西,也得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了现实,那只能是空想。记得前几年,有个新闻,说的是大学生创业卖猪肉。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励志的故事。但背后呢?有多少大学生创业失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仅从宿州这次选拔赛来看,参赛队伍数量确实不少,但仔细看看,有多少项目是真正具有可行性的?
有多少项目是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恐怕,大多数都是些“小打小闹”,离真正的创业还差得很远。与普遍认知不同,创业并非适合所有人。有些人天生就适合当老板,有些人更适合当员工。这没什么好丢人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所以,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被“创业”这个概念冲昏头脑。话说回来,宿州这次选拔赛,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把“创业”当成一种万能药,认为只要鼓励学生创业,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盲目追求成功。当我们习惯性地将职业教育的出口定义为“创业”时,是否忽略了它更应该承担的责任: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劳动力?“梦起职教,创赢淮海”,口号喊得挺响亮。但愿,这些学生们,最终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而不是在“创业”的泡沫中迷失方向。